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菟丝子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3  菟丝子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  菟丝子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本草经》指出菟丝子“补不足,益气力”,明确菟丝子具有补益功用。其后,历代本草据以拓展和补充,补益脏腑涉及肝、肾、肺、心、脾和胃等,相关病症至少包括泄精、梦遗、溺有余沥、驻颜、消渴、泄泻、目昏暗、虚冷、心神不安、腰膝酸痛等。由2010版《中国药典》确定菟丝子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中药学》(“十二五”规划教材)“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可以看出,除消渴外,历代本草的上述功用通过《药典》得到传承。《药典》所记用于“肾虚胎漏,胎动不安”,亦与古代含菟丝子复方治疗漏胎相吻合。大体说来,现代对菟丝子功用的认识与古本草和古方剂中确认的功用基本吻合。

3.2  菟丝子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通过菟丝子功用的文献研究,尚可发现古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应用比较广泛的传统功能未能保留下来,具体包括:

3.2.1  壮筋骨  

    《名医别录》最早提出菟丝子“坚筋骨”,《景岳全书》亦收录菟丝子“壮气力筋骨”。检索普济方数据库系统,菟丝子复方可用于补虚壮筋骨,提示菟丝子有壮筋骨的功能。然而,现行《中国药典》对此未予提及。  

3.2.2  生津止渴  

    《名医别录》云菟丝子主“燥渴”,《药性论》明确菟丝子“主消渴,热中”,后世医家认为菟丝子能“益阴清热”。在普济方数据库系统中,含菟丝子复方用于治疗消渴、肾小便白浊、消渴后虚乏、虚热等病症,方数多达33首,提示菟丝子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遗憾的是,2010版《药典》未提及此功能。

3.2.3  调精种子  

    《药性论》中记载菟丝子“填精益髓”,后《药性解》明确提出菟丝子可“令人多子”,对此后世医家也曾多次提及。通过普济方数据库系统检索,发现古代方剂中亦有菟丝子配伍用于补虚益精髓,提示菟丝子具有调精种子的功能。而现行《药典》及《中药学》教材对这一功能未予标注。

3.2.4  祛风散寒除湿  

    《本草图经》提及菟丝子能“治腰膝去风”。检索普济方数据库系统,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含菟丝子复方用于治疗腰痛、风脚软、痹气、久腰痛、风腰脚不遂等痹病,方数多达29首,提示菟丝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功能。然而,不论《药典》,还是现行《中药学》教材,均未收录此功能。

3.2.5  平肝息风  

    客观的说,古代本草中确无菟丝子治疗中风的记载。但在古代方剂,配伍菟丝子可用于治疗中风偏枯、偏风、柔风、中风身体不遂、肾中风等中风病症,方数有20首,提示菟丝子或有平肝息风的功能。2010版《药典》及现行《中药学》教材对于该功效主治均未予以注明。

3.2.6  止血  

    古代方剂中有关菟丝子治疗小便出血、血暴下兼带下、鼻衄、崩中漏下等出血病症的方数有8首,古本草中亦有关于菟丝子止血的记载,提示菟丝子或有止血功效。对于这一功效现行《药典》与《中药学》教材皆未确认。

3.3  菟丝子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通过对历代本草学、古方书及2010版《药典》的比较分析,挖掘出菟丝子的潜在功能,查阅文献,发现其壮筋骨、生津止渴、调经种子、祛风散寒除湿、平肝息风等潜在功能已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

3.3.1  菟丝子壮筋骨的实验研究  

    成骨细胞可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等非胶原蛋白,参与骨形成,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破骨细胞参与骨吸收,对骨质疏松等病起重要作用[9]。 实验证明,菟丝子能够提高ALP活性,促进BGP分泌,升高BMP-2基因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10-13]。将菟丝子多糖凝胶置入骨折缺损端,能促进TGF-β1分泌表达,促进骨折修复愈合[14];菟丝子总多糖能够促进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家兔的血窦、骨小梁形成,恢复正常的软骨[15]。

3.3.2  菟丝子生津止渴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菟丝子多糖能增加糖尿病大鼠体重,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增加肝糖原,还可以降低CHO、TG水平,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16,17];另一实验证明,菟丝子多糖能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防止过多的氧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损害[18]。

3.3.3  菟丝子调精种子的实验研究  

    实验证明,菟丝子黄酮能升高由雌二醇引起性腺受损大鼠的促降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降低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19];亦可增加GDF-9、Smad4基因表达,促进卵母细胞发育[20]。雷公藤多甙(GTW)具有生殖系统毒性,导致可逆性不育。文献证实,菟丝子黄酮能增加GTW所致睾丸损伤雄鼠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减少生精细胞凋亡数量,提高雌鼠受孕率及产仔数[21];菟丝子提取物能提高雄性激素缺乏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改善肾阳虚大鼠异常的性器官,增加精浆果糖含量,提高精子活性及生殖能力[19,22]。

3.3.4  菟丝子祛风散寒除湿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菟丝子提取物能显著降低NO、MDA水平,减少IL-1β、IL-6、NF-κB、TNF-α、COX-2表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后足水肿[23]。  

3.3.5  菟丝子平肝息风实验研究   

    实验证明,菟丝子黄酮能够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al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24];菟丝子黄酮亦可降低TNF-α,IL-β,ICAM的表达,抑制炎症,保护脑组织[25]。

    综上所述,对菟丝子的功用主治的把握,应借助古本草、古方剂及2010版《药典》,才能全面认识。菟丝子壮筋骨、生津止渴、调精种子、祛风散寒除湿、平肝息风的潜在功能已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为其扩大应用提供有力依据。但其止血等功效还需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安  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3]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4]张丽艳,梁茂新.木香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932-2933

[5]姜开运,梁茂新.葛根传统和潜在功能的考察和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09-213

[6]张林,梁茂新.龙胆草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3):675-678

[7]张红梅,梁茂新.秦艽潜在功能的考察与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5):1031-1035

[8]赵磊,梁茂新.生地黄潜在功能发掘与利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5):1036-1041

[9]Simon LS.Osteoporosis.Rheum Dis Clin N Am,2007,33(1):149-176.

[10]刘芳.菟丝子总黄酮对成骨细胞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9):232-234.

[11]黄进,张进,徐志伟.菟丝子含药血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效应及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818-822.

[12]杜波,王婧.菟丝子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代谢调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22):1951-1953.

[13]程孟春,刘艳秋,王莉,等.何首乌和菟丝子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737-2740.

[14]李绪松,郑臣校,付光明.局部应用菟丝子总多糖对家兔骨折修复中TGF-β1表达的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4(1):61-63.

[15]胡晓梅 ,王俊锋 ,杨松涛,等.菟丝子总多糖对家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23-25.

[16]李道中,彭代银,张睿,等.菟丝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药,2008,12(10):900-901.

[17]徐先祥,李道中,彭代银,等.菟丝子多糖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232-234.

[18]李道中,彭代银,徐先祥,等.菟丝子多糖降糖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17-2718.

[19]苏洁,陈素红,吕奎源,等.杜仲及菟丝子对肾阳虚大鼠生殖力及性激素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9):1087-1090.

[20]崔瑞琴,丁樱.菟丝子黄酮对雷公藤多苷所致生殖损伤雌鼠卵巢损伤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246-247)

[21]任献青,丁樱,崔瑞琴.菟丝子黄酮干预雷公藤多苷所致雄性幼鼠睾丸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4):302-305.

[22]章振保,杨庆涛,杨镜秋,等.淫羊藿甙、菟丝子提取物对雄激素部分缺乏大鼠生殖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0):1389-1391.

[23]Liao JC,Chang WT,Lee MS,et al.Antinocicep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Cuscuta chinensis Seeds in Mic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4,42(1):223-242.

[24]张曼,王桂敏.菟丝子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Bcl-2、Bax 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5):78-81.

[25]杨迪,王桂敏,翟宏颖.菟丝子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24(11):979-982.

刘倩,范颖,梁茂新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菟丝子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  要  比较菟丝子在古代本草、古方剂和2010版《药典》一部中的功用,确认历代本草所述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壮筋骨、生津止渴、安神、止血等功能,以及古代含菟丝子复方用于消渴、痹病、中风、诸痛、淋涩等病症,《药典》尚未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初步确认壮筋骨、生津止渴、调精种子、祛风散寒除湿、平肝息风是菟丝子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  菟丝子;《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一般认为,国家《药典》一部收录的中药功用,凝炼了历代本草学和古代医家遣药组方的经验。不过,以本草学和古方剂记载药物的功用与《药典》收录情况相较,就会发现古今存在较大差异。关键问题在于:现今对中药传统功用取舍的原则是什么?那些大量未曾收载的功用凭什么舍弃的?鉴此,建立一种在古代本草学、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新版国家《药典》一部收载功用三者之间全面比较分析的方法,借以发现业已失传的功用,再与现代药效学和临床应用相对照,进而确认为有待验证的潜在功能,是全面挖掘传统方药学遗产的重要举措。此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全面检索单药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治疗各病症情况,并与历代本草学功用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相比较,发现多种中药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2-8]。本文拟采用此法揭示菟丝子的潜在功能,为丰富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1  菟丝子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菟丝子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皯。”主要用于跌打损伤与虚损不足。《名医别录》记载菟丝子“味甘,无毒。主养肌,强阴,坚筋骨,主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别录》与《本草经》对菟丝子“味”之认识明显不同,新增“主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诸用。《药性论》取“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痛膝冷。又主消渴、热中”;《日华子本草》以其“补五劳七伤,治鬼交泄精,尿血,润心肺。”两书扩大了补益病证范围,并拓展用于消渴、热中和尿血,明确菟丝子脏腑定位。《本草图经》“此药治腰膝去风,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增加“明目”、“治腰膝去风”的功效。

明清时期,对菟丝子的功用大体进入归纳总结阶段,从归经上予以概括,间或少许补充。《本草蒙筌》所述“益气强力,补髓添精。虚寒膝冷腰疼”,“鬼交梦遗精泄,勿厌频吞。肥健肌肤,坚强筋骨。服之久久,明目延年。”多为重复其前论述,唯“延年”属于新增。《药性解》补充“驻颜”,“令人多子”功用。《景岳全书》概括其用:“补髓添精,助阳固泄,续绝伤,滋消渴,缩小便,止梦遗带浊余沥,暖腰膝寒疼,壮气力筋骨,明目开胃,进食肥肌,禁止鬼交,尤安梦寐。”内容多属传承,充实安神之用。《本草备要》确认菟丝子能“补三阴”,“益阴清热”,“补肝肾”,当属归纳总结后提出的新认识。《本经逢原》所谓“肝肾气分药也”,《得配本草》云其“入足三阴经血分”,皆从《本草备要》之说。不过,《神农本草经读》指出:“菟丝肺药也,然其为用在肾,而不在肺”。《本草新编》所云“安心定魂”,乃“禁止鬼交,尤安梦寐”之意。至此,历代本草对菟丝子的功用认识已臻完善。

综合历代本草所述,菟丝子功用大致包括:(1)补益肝肾(补不足、腰痛膝冷、令人光泽、老变为少、男子女人虚冷、茎中寒、助阳、添精益髓、驻颜、令人多子);(2)固精缩尿(精自出、鬼交泄精、溺有余沥、缩小便、梦遗、补髓添精、助阳固泄);(3)壮筋骨(坚筋骨、坚强筋骨、壮气力筋骨);(4)生津止渴(燥渴、消渴、益阴清热);(5)安神(止鬼交、安梦寐、安心定魂);(6)止泻(泄泻);(7)祛斑(面皯);(8)明目(明目);(9)止血(尿血);(10)健脾开胃(益气力、开胃、肥健、养肌);(11)祛风实卫(治腰膝去风、祛风、补卫气)。

2  菟丝子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含菟丝子复方,通过归类分析其适用病证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把握古代干预的优势病症,提炼出菟丝子在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

2.1  含菟丝子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菟丝子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中检索,得含菟丝子复方696首,用于202种病症的治疗。为了便于对含菟丝子复方所治病症的构成统计分析,对相同或相近病症作归类处理。

将检索的含菟丝子复方用于补虚固精、肾虚、补壮元阳、肾脏虚损阳气痿弱、补虚益精髓、补虚壮筋骨、肾脏虚损骨痿羸瘦等同归肾虚。虚劳、补益诸虚、平补、补虚益气、虚劳羸瘦、肾劳等统归于虚损。 目昏暗包括肾肝虚眼黑暗、目昏暗、内障眼、虚劳目暗、肝虚眼、目见黑花飞蝇等。消渴则有消渴、肾小便白浊、消渴后虚乏、虚热渴、消渴口舌干燥等。将腰痛、五种腰痛、风脚软、痹气、久腰痛、风腰脚不遂统归痹病。中风包括诸风杂治、风偏枯、偏风、柔风、中风身体不遂、肾中风等。耳聋则有劳聋、耳虚鸣、耳聋诸疾、补虚明耳目、肾脏风虚耳鸣、虚劳耳聋等。将下部诸疾、诸疮、痈内虚、诸痈、头面身体生疮、湿阴疮等同归痈疮。服食炼丹包括神仙服饵、神仙去三尸九虫、神仙辟谷、研炼服饵钟乳、丹药。将诸疝、阴疝、肾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牙齿疼痛、膀胱气痛、肾虚赤痛等同归诸痛。 淋涩包括冷淋、小便淋秘、沙石淋、劳淋、血淋、膏淋等。出血则有小便出血、血暴下兼带下、鼻衄、赤白带下、崩中漏下。风毒冲目虚热赤痛、目赤肿痛、目赤痛、目痒急及赤痛、目积年赤同归于目赤肿痛。脚气包括脚气缓弱、一切脚气、风脚气、脚气心腹胀满。胃虚冷、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胃中宿食、补虚进饮食、虚劳食不消统归于饮食不消。痉病包括瘛病、破伤风。

另外,含菟丝子复方还用于大风癞病、白秃、大便秘涩不通、风秘、月水不调、黄疸、酒疸、卒浮肿、心虚、怔忡惊悸、久积癥癖、漏胎、逆产、山岚瘴气疟、痔漏、面膏、五痿等,因分布甚少,故不再分类。

2.2  含菟丝子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菟丝子复方所治病症频次≥5次者列表(见表1),共得16类。可以确认,含菟丝子复方用于肾虚最多,突出菟丝子入肾经而补肾虚;其次用于虚损,体现菟丝子味甘能补,两者均属补益,确立了菟丝子以补为用的主导地位。所治目昏暗也占较大比重,表明菟丝子入肝以益肝明目。用于消渴,呼应了由本草学中提炼出来的生津止渴功能。含菟丝子复方治疗痹病、痈疮、诸痛、淋涩、目赤肿痛、脚气、痉病等,说明菟丝子兼有祛邪之用。所治中风、耳聋、服食炼丹等,均不离补益肝肾之功。总体说来,与历代本草所述功用大体吻合。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刘倩,范颖,梁茂新

白芷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2)

3白芷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白芷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阴肿”和“寒热,风头”,以及李杲谓“白芷能通九窍”,确立了白芷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散寒止痛及通鼻窍的基本功能。古代含白芷复方侧重治疗疮疡、伤寒、诸痛和鼻渊等,遵循了历代本草学确定的主流功用。2010版《中国药典》确认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与古代本草的功能论述和古代含白芷复方的主治病症大体相吻合,传承了白芷的基本功用。

3.2白芷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3.2.1活血祛瘀

《本经》首载白芷“主血闭”,《药性论》则“治心腹血刺痛”,“疗妇人沥血腰痛”,《日华子本草》称其“破宿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其“和利血脉”。古代含白芷复方用于跌打损伤121首,用于月水不调80首,从古代本草和方剂两个方面提示,白芷当有活血化瘀之功。对此,《中国药典》未予收录。

3.2.2生发美发

在历代本草学和方剂中,多将白芷作为润泽肌肤、泽面之品,用于面皯疱、面●(左黑右干)●(左黑右曾)、面粉渣、鼻疱酒齄等面疾。但不容忽视的是,古代含白芷复方尚有38首用于须发黄白、须发堕落、眉发须不生等,为其生发美发提供了传统文献佐证。

3.2.3止血

自《药性论》以其“主女人血崩”,后世本草则有白芷治肠风、鼻衄、小便去血的记录。古代含白芷复方有33首用于出血,包括肠风下血、金疮血不止、吐血、鼻衄、月水不断等,本草所论与方剂所用基本吻合,提示白芷既有活血作用,又有止血功能。《药典》则未能予以收录。

3.2.4美容祛瘢

《神农本草经》中首载白芷疗“润泽,可作面脂”,其后《日华子本草》言其治 “面皯、疵瘢”。古代含白芷复方有78首用于面瘢,证实了本草学所述的功用。《药典》对此亦未收录。

3.2.5祛风止痒

《名医别录》首载白芷“主目痒”,其后《日华子本草》言及治“疥癣”,《药性赋》明确提出白芷“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症”。古代含白芷复方有63首用于风瘙痒,如大风癞病、疥癣等,从古代本草和方剂两个方面提示,白芷当有祛风止痒之功。对此,《中国药典》未予收录。

3.2.6止呕

《名医别录》提出白芷治“吐呕”,《药性论》进一步确认“主呕逆”,《本草纲目》用治“翻胃吐食。”古代含白芷复方虽仅有7首用于呕吐、干呕,但也呼应了本草学的有关论述。白芷是否具有止呕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3.2.7明目

据《药性论》所记,白芷有“明目”之用;《日华子本草》取“治目赤胬肉”。古代含白芷复方有19首用于目昏暗,对这一传统功用,《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没有收录。

此外,古代含白芷复方用于虚劳33首,虚损21首,均与虚证有关,提示白芷可能有补益强壮之功;尚有含白芷复方33首用于痉病,提示白芷可能有止痉之功。但历代本草均未论及白芷补益、息风,有待进一步考察。

3.3白芷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现已明确,白芷古今功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比较广泛使用的功能,《药典》和《中药学》弃之不收者比较突出。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提炼出白芷活血祛瘀、生发美发、止血、止呕及明目等潜在功能。深入考察即可发现,一些潜在功能已得到当今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3.3.1白芷 “活血祛瘀”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张慧等研究白芷中白芷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提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表明:血瘀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白芷各提取部位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白芷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强[2]。复方白芷胶囊(白芷、川芎)能明显降低大鼠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及血小板粘附率,减轻血瘀大鼠血液的粘、凝状态,防止血栓形成;可抑制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细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慢、毛细血管开放量减少、流态改变,并改善这些现象;可显著延长家兔凝血酶原时间,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延长的趋势。说明复方白芷胶囊有活血化瘀作用[3]

自制消肿止痛液(白芷、红花、草乌等)治疗单纯急慢性软组织挫伤肿痛、术后关节粘连、软组织肿胀及功能障碍等171例,使用时用棉签沾药液涂于软组织损伤处,连涂3遍,每日3次,7天为1疗程。治愈140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65%[4]

禤炯华用白芷粉500g,一次烘干碾碎,高压消毒,外敷治疗外伤性皮损128例。全部在3~10天内一期愈合,其中5天内愈合者78%[5]

3.3.2白芷 “生发美发”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用55种中药分别考察对小鼠触须毛囊的形态及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女贞子、白芷、白及等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触须毛囊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6]。利用体外培养的游离毛囊(手术后的人头皮毛囊、大小鼠触须毛囊以及猪和绵羊的毛囊)筛选出熟地黄、黄芪、女贞子、白芷、白及、荆芥等有促毛囊生长的作用[7]

采用中药(黄芩、龙胆草、炒白术等)内服,配合中药(厚朴、蔓荆子、白芷)外洗,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50例。痊愈10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8]

3.3.3白芷 “止血”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证实,白芷浸膏对动物的出血时间,出血量、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明显的缩短和减少作用,提示有止血作用[9]凤良元等研究五种不同产地白芷水溶性成分的止血作用,其止血作用的强弱依次为: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湘白芷[10]

临床报道,以一味白芷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出血患者168例,日l剂,每剂20g水煎服,连用10剂,同时口服抗生素。结果:治愈54例,好转83例,无效31例,治愈率为32.14%;总有效率81.55%[11]

3.3.4白芷“美容祛瘢”的临床应用

瘢痕上有大量组织增生,谓之瘢痕疙瘩。大多数继发于手术、刀枪、烫伤等外伤痊愈之后。赵燕芳等采用透骨草汤(透骨草15g,伸筋草15g,白芷10g,川芎15g,苍术10g)离子导入治疗瘢痕疙瘩5例,取得满意疗效[12]

周光英教授重用白芷治疗痤疮,主要以面颊、头额、三角区出现淡红色、或红色小疖肿,或见有白色粉刺,或有溃破渗出、或有硬结为症状表现。白芷用量为15-30g。84例患者中痊愈68例,占81%,好转13例,占15%;3例疗程超过50天中断治疗为无效,占4%,总有效率96%。其疗程与病程相关,疗程最短者7天,停药半月后面部恢复正常。疗程最长40天,留有瘢痕者,经调理可消退[13]

刘宇等自制当白生肌膏(当归60g,白芷60g,紫草60g,血竭25g,甘草60g)治疗肛瘘术后瘢痕疙瘩,治愈18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5%[14]

3.3.5白芷 “祛风止痒”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与对照组相比,白芷挥发油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白芷挥发油具有抗过敏作用[15]

李超英用中药白芷加减护理面部皮肤过敏。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面部过敏,单用白芷40g;以丘疹样皮损为主要症状者,取白芷10g,白茯苓10g,白附子10g;以脱皮或渗出为主要症状者,取白芷20g,藁本10g。治疗30例患者,有效率95% [16]

通过对本草学和古方书的比较分析,发现白芷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一部分得到药效学研究的证实,尚有部分潜在功能有待验证。鉴此,建立一种由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含某药方剂的病证分布的分析、药物功能的提炼、实验验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学体系,不断挖掘药物的潜在功能,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中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张慧,海广范,栗志勇,等.白芷活血化瘀有效组分的谱效关系.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5):139-143.

[3]赵万红,曹永孝,刘静,等.复方白芷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中国天然药物,2003,1(3):161-164.

[4]杨建都,柳光元,冯希贤.消肿止痛液治疗软组织损伤171例.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8):382.

[5]禤炯华. 白芷粉外敷治疗外伤性皮损128例.中国中医急症,1997,6(6):285.

[6]范卫新,朱文元.55种中药对小鼠触须毛囊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2):81-84.

[7]田庆均,孔庆云,芦宗正.毛囊的体外培养与中药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07,26(3):276-277.

[8]王素萍.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中医研究,2014,27(10):38.

[9]钟品伦,钱永龄,刘颖,等.白芷浸膏对动物的止血药理实验.泸州医学院学报,1987,10(1):15-19.

[10]凤良元鄢顺琴杨瑞琴,等.五种不同产地白芷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2):56

[11]丛龙彬,孙国玉,甘淑君,等. 白芷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子宫出血168例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4):2366.

[12]赵燕芳,杨守玉.透骨草汤离子导入治疗瘢痕疙瘩5例.中医外治杂志,1997,7(2):33.

[13]涂华中.重用白芷愈痤疮.中医杂志,2010,41(3):137-138.

[14]刘宇,曾莉.当白生肌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河北中医,2013,35(9):1312-1313.

[15]涂兴明,吴康郁,熊颖.白芷挥发油抗过敏的实验研究. 海峡药学,2008,20(3):45-46.

[16]李超英.中药白芷加减护理面部皮肤过敏.中外医学研究,2011,9(7):56.

姜开运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白芷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和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白芷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止呕、活血化瘀、明目、止血、祛瘢、止痒、安胎及通便功能,以及古代含白芷复方用于跌打损伤、月水不调、脱发、虚劳、出血、诸痔、痉病、虚损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活血祛瘀、生发美发、止血、美容祛瘢、祛风止痒、止呕及明目是白芷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白芷;《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先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一味中药跨病种检索,可得含此药复方在所有疾病的分布情况,即配伍此药复方用于所有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频数,再与历代本草学和《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相比较,经过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便可反推此药物的基本功能,获取对药物传承和潜在功用的整体认识。采用上述方法全面挖掘白芷的传统功用,借以发现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并通过论证扩大现实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白芷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分析

白芷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云其“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确立了白芷止带、活血、消肿、祛风散寒止痛、明目和泽面的基本功能。此后,《名医别录》补充“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等病症。唐代《药性论》新增“治心腹血刺痛,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日华子本草》充实“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通过考察不难看出,宋代以前对白芷功用的认识大体接近完备。

金元以降,白芷功用续有补充。《药类法象》以其“治手阳明头痛。”《药性赋》概括“其用有二:止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症,止足阳明头痛之邪,为手太阴引经之剂。”李杲认为:“白芷其气芳香,能通九窍”,首提白芷通窍作用。《本草纲目》用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食物本草》则“治口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取其“和利血脉”。至此,历代本草学对白芷功用的认识已臻完善。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白芷功能大致概括为:(1)疏风散寒(寒热、风邪);(2)止痛(风头、风痛、手阳明头痛、心腹血刺痛、妇人沥血腰痛、眉棱骨痛、齿痛);(3)止带(女人漏下赤白);(4)消肿排脓(阴肿、蚀脓、乳痈发背、瘰沥、痔瘘、排脓疮痍);(5)止呕(吐呕、呕逆、翻胃吐食);(6)泽面(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生肌);(7)活血化瘀(血闭、破宿血、血风眩运、和利血脉);(8)明目(侵目、泪出、明目,止泪出、目赤胬肉);(9)通鼻窍(鼻渊、通九窍);(10)止血(女人血崩、肠风、鼻衄、小便去血);(11)祛瘢(去面皯、疵瘢);(12)止痒(目痒、疥癣、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症);(13)安胎(胎漏滑落);(14)通便(风秘)。

此外,偶见白芷治久渴、口臭等记载。

2白芷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记载的白芷功用与其在古代方剂中配伍应用之间的吻合情况,是考察两者差异性和差异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可能存在失传功用的重要手段。现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确认含白芷复方治疗病症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借以提炼白芷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再与历代本草和2010版《药典》一部相对照,深入考察这一问题。

2.1含白芷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白芷为关键词,在整个《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得含白芷复方1915首,用于562种病症。为便于对含白芷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分析,对配伍频次≥2次,相同或相近的病症作分类归纳整理,得含白芷复方1664首,用于311种病症。

不难看出,含白芷复方治疗疮疡者居多。疮疡包括乳痈、一切恶疮、诸发、下注疮、诸疔疮、发背、诸瘰疬、面疮、汤火疮、痈有脓、灸疮、游肿赤痛、下阴疳蚀、舌肿等疾;中风包括风瘫痪、中风半身不遂、风口眼呙斜、偏风、风亸曳、风偏枯等;将接骨、金疮止痛生肌、伤折疼痛、诸骨蹉跌、闪肭、伤折恶血不散、金疮烦闷及发渴等归于跌打损伤;月水不调包括崩中漏下、月水不通、月水不断、血暴下兼带下、月水来腹痛等;把首风、风头痛、风眩头痛、脑风等归于头痛;面瘢包括澡豆、面膏、面皯疱、面●(左黑右干)●(左黑右曾)、泽面、灭瘢痕、面粉渣、鼻疱酒齄等;而伤寒杂治、伤寒两感、风气、风热、风冷、阴阳毒等统归伤寒;风瘙痒包括大风癞疾、头风白屑、风瘙瘾痒、风瘙痒、癣疥、紫白癜风、一切痘疹等;风湿痹痛则有风走注疼痛、中湿、历节风、腰脚疼痛、白虎风、腰痛、风痹、风不仁、鹤膝风、肉苛等;牙痛包括齿风肿痛、虫蚀牙齿、骨槽风等;将须发黄白、荣养髭发、须发堕落、生发令长、眉发须不生、洗法归于脱发;将揩齿、齿龈宣露、牙齿黄黑、牙齿脱落归于牙宣;虚劳包括血风劳气、风虚劳冷、风虚劳损、冷劳等;出血包括肠风下血、金疮血不止、小便出血、脏毒下血、虚劳吐血、鼻衄等;将诸痔、痔漏、肠痔、牡痔、血痔、久痔归于诸痔;鼻齆鼻渊包括鼻塞气息不通、鼻渊、鼻痛、鼻塞不闻香臭、鼻中生息肉等;痉病包括破伤风、一切惊风、慢惊风等;将风头眩、风头旋、头目眩晕、目晕归于眩晕;虚损包括虚羸、补益诸虚、补虚益气;体臭包括口臭、腋臭、诸香;泄泻包括诸泻、霍乱吐利、霍乱、水泻、吐利、下痢、冷热痢、伤寒下脓血痢等;脚气包括脚气缓弱、脚气疼痛皮肤不仁、风湿脚气、干湿脚气等;目昏暗包括一切眼疾杂治、外障眼、目青盲及肝虚眼等;时气包括时气疫疠、时气瘴疠、时气令不相染易、瘟病、时气谵语。

另外还有恶露不尽、痰饮、产后诸疾、诸热、疟疾、带下、耳聋、气滞、胤嗣、便秘、惊悸、呕吐、疳疾、胎动不安、难产、水肿等分类。

此外,所治病症中还包括蛇伤、目风泪出、积聚、皴裂、骨鲠、贲豚、诸疝、癫、五指筋挛、诸咳嗽、宿食不消、寒癖、三焦虚寒等,或因具体病症、病因不详,或因配伍白芷的复方数量较小,故不再归类。含白芷复方所治病症总计归为40类,总体说来,白芷配伍应用非常广泛,主治病症繁多。

2.2含白芷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白芷复方分布于24类病症予以列表(见表1),并以柱状图标示(见图1)。由表1可知,白芷配伍在复方中,治疗疮疡用方383首,高居榜首。含白芷复方还广泛用于中风、伤寒、风瘙痒及痉病等与风相关的病证。此外,又用于各种疼痛,包括头痛、风湿痹痛、牙痛等。至于开鼻窍之用,通过含白芷复方治疗鼻齆、鼻渊得以体现。(待续)

姜开运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秦艽潜在功用的考察与分析(2)

3 秦艽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 秦艽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确定秦艽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功能,这与本草学和古代方剂文献提炼出来的祛风除湿、清热利湿、清虚热、止痛等功效基本相符。《中国药典》确定秦艽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与古代方剂文献中含秦艽复方所治痹病、中风、痉病、黄疸、骨蒸、疳积等亦相符合。

3.2 秦艽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3.2.1疏散风邪

从《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药性论》“去头风”的记载,可知秦艽确有疏散风邪之功。古代含秦艽复方治风邪、贼风、热毒风、头面风等外感风邪病症者40首,而2010版《中国药典》只言其祛风湿,而未言其疏散风邪。

3.2.2平肝息风

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秦艽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但却未明确与其相对应的功能。显然,由“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无法派生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应用。《医学启源》最先记录秦艽治疗“中风手足不遂”,古代含秦艽复方治疗中风方剂数多达121首,两者彼此照应,提示秦艽具有平肝息风的功能。

3.2.3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2010 版《中国药典》载秦艽清湿热,退虚热,未言其有清热泻火之功。本草文献中秦艽可治妇人胎热及胃热,古代含秦艽复方用治疮疡、目赤肿痛、热病、疟疾、时气等,说明秦艽有清热泻火功用。

3.2.4止血

《药类法象》载秦艽治肠风泻血,古代含秦艽复方用于肺脏壅热吐血、血暴下兼带下、血妄行、吐血不止、肠风下血等多种出血病症,方剂数量虽少,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中国药典》同样没有收载。

3.2.5止咳

古代本草文献及2010版《中国药典》均未提及秦艽有止咳功用,但古代含秦艽复方用治咳嗽方剂有18首,分别用于虚劳咳嗽、咳嗽失声、咳嗽上气唾脓血、咳嗽上气、咳嗽喘急等的治疗。对此不应视而不见。

3.3 秦艽潜在功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考察

文献研究表明,秦艽古今功用存在一定差异。基于古代本草学记载和古代含秦艽复方的应用,可以归纳出秦艽具有疏散风邪、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血、止咳等潜在功用,并已得到当今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3.3.1秦艽“疏散风邪”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秦艽提取物可明显延长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和存活率,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肺组织形态学都有保护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作用[14,15]。以秦艽鳖甲饮治疗病毒性感冒36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24例,好转3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6]

3.3.2秦艽“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秦艽水煎液能上调“四管闭塞法”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双侧海马 CA1 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对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17]。大秦艽汤能延长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率,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黏附及聚集作用[18]。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9,20]

3.3.3秦艽“清热泻火”的实验研究

秦艽水煎醇沉液、水浸液灌胃给药均能使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体温降低,有较好的退热作用[21]。葡萄球菌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体外实验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提示秦艽具有一定清热泻火解毒作用[22]

3.3.4秦艽“止血”的临床应用

防风秦艽汤治疗内痔出血,依据出血量分成3组,平均服药3-12剂,结果每次便血量不超过25 mL的患者,服用本方效果均显著,每次便血量超过25 mL 的则效果较差[23]

3.3.5秦艽“止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秦艽提取物可明显延长氨水所致咳嗽小鼠的引咳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小鼠酚红排出量及大鼠排痰量,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24]。秦艽鳖甲汤加减治疗50例阴虚型咳嗽患者,结果治愈39例,好转9例,无效2例,提示本方对阴虚型咳嗽有较好的疗效[25]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2010版《中国药典》的比较分析,发现秦艽具有多种潜在功用,其中疏散风邪、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止血、止咳等功用得到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当然部分功用还有待药理学的进一步验证。可见,将古代医药文献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确为挖掘中药潜在功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梁茂新.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99-100.

[3]安然,梁茂新.中药功能的发现与探索渠道.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60-162.

[4]张会宗,梁茂新,杨雪山,等.人参止呕功能的文献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83-787.

[5]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6]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37(6):520-521.

[7]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2012,27(10):2514-2517.

[8]张丽艳,梁茂新.黄芩功能的文献考察及计量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39(9):1030,1032.

[9]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10]张文风,梁茂新.大黄“息风止痉”功能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74-76.

[11]张文风,梁茂新.人参“止咳化痰”药理实验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716-718.

[12]安然,梁茂新.白术镇咳祛痰、镇痛和止血潜在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10,51(12):1125-1127.

[13]郑曙琴,梁茂新,安然.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14]李福安,李永平,童丽,等.秦艽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41-45.

[15]李永平,李向阳,王树林,等.秦艽提取物抗病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267-2269.

[16]朱守庆.秦艽鳖甲饮治疗病毒性感冒36例.江苏中医,1992,24(7):4-5.

[17]刘建红,李福安,李建华.秦艽水煎液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SP70 表达的影响.青海医学院学报,2008,29(1):29-32.

[18]王玮,邓庚,陈利达,等.大秦艽汤对脑缺血大鼠凝血及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2):116-117.

[19]屈小元, 赵恒芳. 大秦艽汤化裁治疗急性脑梗塞42 例. 陕西中医,2005,26(11):1155-1156.

[20]凌玲.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113例.陕西中,2004,25(10):874-875.

[21]高亦珑,赵淑红,徐力生,等.宁夏栽培秦艽的降温和对心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5):401-402.

[22]李娅,赵锡兰,杨凤琴,等.秦艽醇提取物对8 种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3):1940-1942.

[23]杨风利,余静.防风秦艽汤治疗内痔出血200例体会.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0):70.

[24]杨建宏,王莉,马丰才.秦艽提取物镇咳祛痰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1):51-52.

[25]刘晋秀.秦艽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型咳嗽50 例临床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08,38(2):33.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秦艽潜在功用的考察与分析(1)

摘 要:通过考察秦艽在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及2010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所载内容,发现古代本草及 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主治与《中国药典》基本吻合。但综合古代文献提炼出来的疏散风邪、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止血、止咳等功用《中国药典》不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初步确认这些功用均为秦艽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秦艽《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本草学

 此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单味中药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治疗各病症情况进行全面检索,并与历代本草学文献功用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相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药的功能主治,发现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2-9],并可通过药效学研究,进一步加以确认[10-13]。秦艽为祛风湿常用药,本文通过古今文献的考察分析,揭示秦艽当今不复使用的潜在功能,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扩大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秦艽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秦艽首载于《本草经》:“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名医别录》云其“味辛,微温,无毒。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性论》以其“利大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四声本草》补“疗酒黄,黄疸。”《日华子本草》补充“味苦、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此间,秦艽的药性经历由平、微温到冷较大反差的变化,《名医别录》或因微温而未扩大用于外感热病;而《日华子本草》或因性冷而拓展用于传尸、骨蒸和时气。

 金元时期,秦艽功用又有增益。《药类法象》补“治口噤及肠风泻血”。《珍珠囊》则“去阳明经风 湿痹,口疮毒”。《医学启源》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养血荣筋”首次明确了秦艽具有补益功能。

 明清时期,对秦艽的药性认识仍有寒温之别, 故而对其功用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本草蒙筌》综《本草经》及《名医别录》之说,认为秦艽“气平,微温”。而《本草正》则称“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阳明清火药也”,“清黄疸,解温疫、热毒”,治“虚劳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等证”。《本草纲目》以其“治胃热,虚劳发热”。《冯氏锦囊秘录》所言“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为后世医家所认可。《本经逢原》用治“妇人带疾”。《本草求真》则称“除肠胃湿热,兼除肝胆风邪,止痹除痛”。《本草分经》谓其“燥湿散风,活血”。至此,秦艽功用已臻完备。

 综合历代本草文献,概括秦艽功用:一是祛风除湿(寒湿、风痹、阳明经风湿痹、风湿、肝胆风邪、燥湿散风、通身挛急);二是疏散风邪(寒热邪气、疗风、去头风);三是清热利湿(黄病、酒黄、黄疸、妇人带疾、肠胃湿热);四是清热泻火(口疮毒、妇人胎热、胃热);五是清虚热(传尸、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小儿疳热瘦弱、虚劳发热);六是止痛(肢节痛、牙痛、止痹除痛);七是清热解毒(时气、酒毒、温疫、热毒);八是平肝息风(中风手足不遂);九是利尿(下水,利小便);十是补虚(养血荣筋、养血);十一是泻下(利大便);十二是止血(肠风泻血);十三是止痉(口噤);十四是活血;十五是消疳(治疳)。

2 秦艽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由历代本草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功能,在古代临床实际应用如何,可通过古代方书的配伍情况予以确认。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考察含秦艽复方所治病症的分类构成,分析其在古代干预的优势病症,即可全面提炼出其功能主治,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2.1 含秦艽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秦艽为关键词,由《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得含秦艽复方883首,用治383种病症。为方便统计分析,首先对相同或相近病症分类归纳整理。

在含秦艽复方所治383种病症中,将中风、诸风杂治、中风偏枯、中风口噤、风偏枯、中风半身不遂、卒中风等归为中风;将风湿痹、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风身体疼痛、脚痹、历节风、白虎风等归为痹病;虚劳、虚劳寒热、热劳、虚劳潮热、虚劳羸瘦、急劳、肝劳等统称虚劳;骨蒸、潮热、骨热、骨蒸羸瘦、骨蒸烦渴、骨蒸肺痿等统称骨蒸;疥癣瘙痒包括风瘙瘾疹、大风癞病、风瘙痒、头风白屑、白秃、诸疥等;疮疡包括疮疡、肺脏风毒生疮、五色丹毒、诸疔疮、身体风毒疮等;将风邪、贼风、热毒风、头面风、风头眩、风热、恶风等归为外感风邪;将黄疸、黄疸病、阴黄、伤寒发黄、急黄、时气发黄等归为黄疸;伤寒后夹劳、伤寒烦渴、伤寒潮热、伤寒杂治、伤寒口舌生疮、伤寒五日候等归为伤寒;脚气包括脚气缓弱、脚气痹挛、脚气疼痛皮肤不仁、脚气语言謇涩、脚气上生风毒疮、脚气肿满、风湿脚气等;补虚包括虚损、补虚益血、补虚益气、补虚益精髓、肺虚、肾虚、平补等;怔忡惊悸、风邪癫狂、风惊恐、风惊悸、风狂等统称惊悸;头痛、脑风、风头痛、腰痛、血风体痛等统称疼痛;痉病包括风脚弓反张、中风角弓反张、中风筋脉挛急、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破伤风、刚柔痓等;目赤肿痛包括目赤痛、目涩痛、目睛疼痛、目痒急及赤痛、暴赤眼等;虚劳咳嗽、咳嗽失声、咳嗽上气唾脓血、咳嗽上气、咳嗽喘急等归为咳嗽;热病六日、三焦实热、热病、肺实、肝实等归为热病;疟疾包括山岚瘴气疟、疟疾、久疟、足少阳胆疟、诸疟;痔漏包括痔漏、诸痔、久痔;时气瘴疫、时气谵语、时气余热不退、时气三日、时气六日等统称时气;肺脏壅热吐血、血暴下兼带下、血妄行、吐血不止、堕胎后血出不止等统称出血;月水不断、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不利统称月经不调;小便难、小便赤涩、小便不通、膀胱气痛、胞转、胞痹归为小便难。加上胤嗣,总计分为24 类。另有一些病症,含秦艽复方分布稀少,没有统计分析价值,故未采用。

2.2 含秦艽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将含秦艽复方所治病症列表(见表1),并作柱状图直观显示病症分布(见图1)。由表1可以看出,含秦艽复方所治中风、痹病、疥癣瘙痒、外感风邪、伤寒和痉病等,均属风邪为患,但性质各不相同。以治中风独占鳌头,此中风皆为中风偏枯、中风口噤、风偏枯、中风半身不遂、卒中风之类,显系内风所致。

其他则有风湿、风热和动风之别。含秦艽复方用于虚劳、骨蒸等,体现清虚热之用;用于疮疡、目赤肿痛、热病、疟疾、时气等,发挥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之功;用于黄疸、脚气,当取清热利湿之效。治疗痹病,止痛必是应有之意。此外,含秦艽复方在惊悸、咳嗽、痔漏等病症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待续)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梁茂新.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99-100.

[3]安然,梁茂新.中药功能的发现与探索渠道.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60-162.

[4]张会宗,梁茂新,杨雪山,等.人参止呕功能的文献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83-787.

[5]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6]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37(6):520-521.

[7]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2012,27(10):2514-2517.

[8]张丽艳,梁茂新.黄芩功能的文献考察及计量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39(9):1030,1032.

[9]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10]张文风,梁茂新.大黄“息风止痉”功能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74-76.

[11]张文风,梁茂新.人参“止咳化痰”药理实验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716-718.

[12]安然,梁茂新.白术镇咳祛痰、镇痛和止血潜在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10,51(12):1125-1127.

[13]郑曙琴,梁茂新,安然.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张红梅,范 颖,张 林,卢 健,姜开运撰著;梁茂新指导

本文已发表在2015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远志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远志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  远志功用古今一致性考察分析

自《名医别录》明确远志“定心气,止惊悸”后,历代本草学不断充实,并通过古代含远志复方广泛用于癫狂、痫、心悸、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病症,进而成为远志的主流功能。2015版国家《药典》确定远志能“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神志恍惚”,大体继承了这一传统功用。另外,《本经》记载的“主咳逆”,《得配本草》确定的“豁痰利气”,《本经逢原》用于“一切痈疽”;以及古代含远志复方治疗一切痰饮、五脏诸嗽、虚劳咳嗽、诸痈疽、发背、痈内虚、湿阴疮、发背溃后、痈疽发背作寒热等,在《药典》中以“祛痰,消肿”,治疗“咳嗽痰多、疮疡肿毒、乳房肿痛”,得以体现。

3.2  远志功用古今差异考察分析

    经与历代本草归纳总结出来的功能和古代含远志复方主治病症分布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远志诸多潜在功用并未被《药典》所收录。

3.2.1益智

本草文献记载远志具有益智作用,古代含远志复方广泛用于健忘,表明远志具有益智作用,但2015版《药典》对于远志益智功能未予以收录。

3.2.2平肝息风

本草文献虽未见远志息风以及治疗中风的功用记载,但古代含远志复方用于中风、风偏枯、中风身体不遂、风不仁等中风病症,由此推测远志可能具有平肝息风的潜在功能。

3.2.3止痉

本草文献记载远志用于小儿惊痫,古代含远志复方亦用于痫、惊风等,提示远志或有止痉作用,但2015版《药典》未对此予以收录。

3.2.4明目

本草文献记载远志具有明目功能,古代含远志复方亦用于目昏暗等,可以证明远志具有明目作用,但2015版《药典》对其聪耳明目功能未予以收录。

3.2.5补虚

本草文献记载远志具有补虚作用,古代含远志复方广泛用于虚劳、虚损等病症,证明远志确有补虚作用,但2015版《药典》对于远志补虚功能未予以收录。

3.2.6补肾壮阳

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远志具有壮阳道、益精气、益肾、助筋骨之类的补肾功能;古代含远志复方广泛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肾虚漏浊遗精、精极、肾脏虚损骨痿羸瘦,以及补虚理腰膝、补虚壮筋骨、补虚益髭发等,从功能和主治两方面证明远志具有补肾作用。2015版《药典》并未此功能予以收录确认。

远志潜在功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考察

通过梳理远志的本草学文献以及古代含远志复方的应用情况,发现远志的古今功用存在一定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应用较多的功能,《药典》却未予以收录。基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归纳出远志益智、平肝息风、止痉、聪耳明目、补虚、延年等潜在功能,且已得到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4.1 远志“益智”的实验研究

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锰制作小鼠锰中毒模型,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远志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下降,与锰中毒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远志组干预学习能力优于锰中毒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远志高、中、低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高于锰中毒组,说明远志组的记忆能力明显优于锰中毒组,提示锰中毒小鼠确实存在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而给予远志干预后则能改善锰中毒症状,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3]。研究还发现,远志皂昔对快速脑老化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远志水提物能预防和改善 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4-5]

4.2 远志“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  

研究证实,NBDS、IV与NSE分别从功能学、形态学及血液生化等方面,反映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香港远志黄酮苷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NBDS、IV、NSE含量显著降低,表明远志黄酮苷可延缓神经元死亡,防止梗死灶扩大、改善神经行为缺损[6]。另外发现,香港远志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7]

4.3  远志“止痉”的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远志醇提物8g/kg能降低小鼠惊厥发生率, 并显著延长小鼠发生惊厥的潜伏期和死亡时间, 降低死亡率, 但其作用不如苯巴比妥钠强,远志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惊厥作用;并且远志醇提物抗惊厥作用优于酸枣仁醇提物和合欢皮醇提物[8-9]

4.4  远志“明目”的实验研究

视神经损伤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外伤、青光眼、缺血及神经轴突损伤等诸多因素皆可造成视神经损伤。研究发现,远志皂苷元能保护RGCs对抗氧化应激引起的视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 Bcl-2 蛋白表达和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表明远志皂苷元对氧化应激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10]

4.5  远志“补虚”的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不同剂量远志提取物可明显提高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SOD和肝细胞中GSH-PX的活力降低MDA含量,表明远志提取物可通过清除机体生成的过多自由基、改善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11]。研究显示,Aβ25-35 诱导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建立 AD 模型,远志皂苷可降低海马神经元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提示远志皂苷能抗自由基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12]

通过对本草和古代方剂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远志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益智、平肝息风、止痉、明目、补虚功能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实。而古代文献记载远志的“壮阳益精”功能,现代文献未见报道,此功能尚待今后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梁茂新.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3(6):99-100.

[3]黎文酉,覃丽,郭忠信,等.远志对锰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 p-CREB 表达的影响. 神经解剖学杂志,2014,30(3):325-329.

[4]郑璐,邱蕾,张瑶,等.远志皂苷对快速脑老化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3(3):183-186.

[5]石成男,李秀国,许青松,等.远志水提物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7):620-622.

[6]詹海涛,吴剑峰,李海燕,等.香港远志黄酮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及TGF-B、HSP70含量影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55-59.

[7]詹海涛,李海燕,孟红旗,等.香港远志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与作用机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1):38-40.

[8]王莉,徐宁,孙娟,等.12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惊厥作用和时间-体存生物当量的比较研究作用及体存药效动力学过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8(4):460-462.

[9]李浩飞,方明月.五种养心安神中药的抗惊厥作用初探.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19-20.

[10]别曼,徐颖,胡慧玲,等.远志皂苷元对氧化应激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6):1091-1096.

[11]闫明,李萍.远志抗衰老作用的研究.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1):22-23.

[12]文雯,王玉.Aβ25-35体外诱导海马神经元及石菖蒲、远志有效成分合用对其 SOD、MDA 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56-1258.

远志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方书和2010版《药典》一部中远志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补肾、壮阳益精、补虚、息风、止痉、聪耳明目、益智、延年等功能,以及古代含远志复方治疗肾虚、阳痿遗精、虚劳、虚损、中风、惊风、癫痫等病症,2010版《药典》未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初步确认益智、平肝息风、止痉、明目、补虚、补肾壮阳是远志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远志;《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全面梳理一种中药在历代本草学中流传情况,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检索古代含该药复方主治病症的分布和构成比,即可确定此药功用的具体应用情况,包括古本草学论述与古方剂配伍应用的吻合程度、主流功能和创新应用。再与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记载的功能主治相对照,即可发现该药古今功能主治的异同,进而明确此药功用传承的细节和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2]。现采用这一方法,以远志为目标药物,旨在考察揭示远志的潜在功能,为扩大远志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佐证。

远志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远志列属《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上品,“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具有止咳、补益、祛邪、益智、倍力之功。《名医别录》补充“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颜色。”《药性论》所谓“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从安神和壮阳两方面对主治病症予以细化。《日华子本草》以其“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这些内容显然来自《名医别录》的“去心下膈气”、“定心气,止惊悸”和《本经》的“倍力 ”;主“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则属新增内容。

明清期间,围绕远志归经出现两种不同认识。由于涉及药物作用部位和范围,关系功用确定和诠释,讨论这个问题似乎非常重要。《本草纲目》认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鉴此,“其功专于强忘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药性解》不赞同此说,强调远志专“入心肾二经”,据此归纳其功用为“补不足,除邪气,益智慧,明耳目,宁怔忡,定惊悸,利九窍,治健忘,壮阳道,益精气,长肌肉,助筋骨。”《景岳全书》亦认为: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尽管归经认识有别,主治病症却基本相同。《本经逢原》所云:“主梦泄”、“治喉痹失音作痛”、治“一切痈疽,嗅鼻,治脑风,杀乌附毒辣”,当属新增主治。由于多数医家支持归心肾说,于是远志“主交通心肾”的功能相继问世。《本草崇原》首推此说,并以“补不足者,补心肾之不足;除邪气者,除心肾之邪气”为“交通心肾”作解。《得配本草》指出:远志“惟心气郁结,痰涎壅塞心窍,致有神呆健忘,寤寐不宁等症,用以豁痰利气则可”;然而,“若谓益精强志,使心肾交密,万万不能。”明确否定了“交通心肾”之说。此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诠释《本经》主“伤中”之说,乃“能益中焦之气”之义。至此,远志的功用大体臻于完善。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远志功能大致概括为:(1)安神定悸(安魂魄、主梦邪、惊魇、去邪梦、定心气、安心神、安心定神、辟邪安梦、镇心止惊、安心气、定神、散郁、客忤、定心气、止惊悸、宁怔忡、定惊悸、驱惊悸、惊悸梦泄);(2)补肾壮阳益精(强志、主利丈夫、益精、坚壮阳道、益精壮阳,强志倍力、壮阳道、益精气、壮阳、壮阳益精、强志助力、补精壮阳、强志益精、主梦泄、梦遗、益肾、通肾气、助筋骨、固涩滑脱);(3)补虚(补不足、倍力、长肌肉、补伤中、补心肾、补心肾之不足、久服轻身不老、和悦颜色耐老、久服悦颜色延年、轻身耐老);(4)益智(益智慧,不忘、心神健忘、令人不迷、治善忘、增益智慧不忘、治健忘、益智慧而善不忘、治迷惑善忘);(6)解毒消痈(治一切痈疽、一切痈疽背发、散痈肿,解毒、阴毒、乳痈);(7)聪耳明目(明耳目、耳目聪明);(8)止痉(小儿惊痫);(9)祛痰开窍(痰涎壅塞心窍、豁痰利气、利窍豁痰);(10)止咳(主治咳逆、除咳逆、气滞之咳、理肺);(11)开音(妇人血噤失音、喉痹失音作痛);(12)宽膈利气(去心下膈气、主膈气);(13)止痛(治脑风);(14)补脾益气(伤中、益中焦)。

2   远志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由历代本草学整理出来的远志功用,在古代方剂中如何配伍应用,涉及各种功用被认可的程度。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借助含远志复方所治病症的分类构成,即可全面提取其功能,明确古代远志干预的优势病症。

2.1  含远志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远志为关键词,在整个数据库检索,得含远志复方1115首,用于340种病症。为便于对含远志复方所治病症的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同类病症作分类整理。

将怔忡惊悸、心虚惊悸、血风惊悸、风惊悸、虚劳惊悸等统称心悸。补益诸虚、补虚益气、肾虚、补虚益血、脾胃气虚不能食、补虚轻身延年等归属虚损。虚劳、肾劳、心劳、虚劳羸瘦、虚劳不足、虚劳少气等合称虚劳。将肾虚漏浊遗精、补虚固精、补壮元阳、补虚益精髓等归入遗精。癫狂包括心狂、风邪癫狂、语言妄乱、鬼魇、煎厥、热病发狂等。风邪、中风恍惚、风痱、风偏枯、中风身体不遂、风不仁等归入中风。心健忘、恍惚等归属健忘。痫、惊痫、一切痫、癫痫、风痫等归入痫。一切惊风、风惊、惊热、瘈病等归为惊风。目昏暗包括肾肝虚眼黑暗、内外障眼、一切眼疾、肝虚眼、目见黑花飞蝇、目生钉翳等。诸痈疽、发背、痈内虚、发背溃后、痈疽发背作寒热同归痈疮。消渴包括消肾、消肾小便白浊、消渴后虚乏、消中等。耳聋包括耳聋诸疾、劳聋、耳虚鸣、风聋、耳聋、虚劳耳聋等。补虚治痼冷、三焦虚寒、胃虚冷等归入虚寒。心实、心烦热、心热多汗等统称心热。痹病包括痹气、周痹、历节风、脉痹、风湿痹、五种腰痛等。补虚理腰膝、补虚壮筋骨、肾脏虚损骨痿羸瘦等归为骨痿。呕血、大衄、伤寒吐血、诸失血等并入出血。胆虚不得眠、胆虚寒、伤寒后不得眠等归为失眠。嗜睡包括胆热多睡、胆实热等。

此外,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骨蒸、咳嗽、喑痱、脚气、尿频遗尿、胤嗣、眩晕头痛、时气、痰饮、堕胎、杂病、五膈、丹药、胞痹、蛇伤、诸疝、胆瘅、变蒸、喉痹、风热、水气、心痹、蟹目、目脓漏等病症,因分布甚少,故不再分类。

2.2 含远志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远志复方所治病症频次≥8的构成情况列表(见表1)。可以确认,含远志复方用于心悸的方剂202首,位居第一,表明远志具有定悸作用;治疗虚损、虚劳的方剂合计222首,可见远志的补虚作用亦较为突出。再者,古代含远志复方用于治疗健忘的方剂42首,而治疗失眠的方剂仅有8首,可见,针对益智和安眠而言,古代医家偏重配伍远志用于前者。(待续)

范颖、梁茂新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已撰写发表

厚朴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3厚朴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  厚朴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名医别录》确认厚朴“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后,后世本草充实主治霍乱、腹痛胀满,呕逆不止,肺气胀满,膨而喘咳,古代含厚朴复方用治泄痢、痰饮、咳喘、呕吐、痃癖等。《药性论》确认“主宿食不消”功能后,古代含厚朴复方广泛用于虚劳、膈气、伤寒后、积聚等所致宿食不消。不难看出,2010版《中国药典》确定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基本继承了古代本草方剂的上述功用,可以反映厚朴功用古今记载大体相同的一面。但《神农本草经》中所载“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之功效在《药典》均未提及。

3.2 厚朴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古今厚朴的功用已有较大差别,一些古代普遍应用的主流功能,现今《国家药典》未予收载者不乏所见,这些功用至少包括:

3.2.1祛风解表

《神农本草经》首载“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古代含厚朴复方用于伤寒者118首,用于中风者23首,提示厚朴有祛风解表之功。而《中国药典》未予认同。

3.2.2止痛

《本草经》首载厚朴主“主头痛”,《本草经集注》载“治腹痛”,《药性论》言:“止痛”,《日华子本草》云:“主调关节”,古代含厚朴复方治疗痹病35首,治疗各种疼痛34首,提示厚朴有止痛之功。而《中国药典》尚未认可这一功能。

3.2.3活血祛瘀

《本草经》首载厚朴主“主气血痹,死肌”,《药性论》首提厚朴“破宿血”,古代含厚朴复方治疗月经不调44首,积聚等86首,提示厚朴可能有活血祛瘀功能。《中国药典》同样未予收录。

3.2.4温中补虚

《名医别录》首载厚朴“温中益气”,《神农本草经疏》进一步说明“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古代含厚朴复方192首用于脾胃虚弱,88首治疗虚劳,86首治疗虚损,据此推测厚朴具有温中补虚功能。本草、方剂所论彼此呼应,而《中国药典》则不曾顾及。

3.2.5杀虫

《本草经》首载厚朴“去三虫”,《日华子本》言及“杀腹脏虫”,《景岳全书》进一步说明厚朴“杀肠脏诸虫”古代含厚朴复方只有10首用于诸虫。厚朴是否具有杀虫之效,有待研究。

3.3 厚朴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现已明确,厚朴古今功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比较广泛使用的功能,《中国药典》弃之不收者比较突出。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提炼出厚朴祛风解表,止痛,活血祛瘀,温中补虚及杀虫等潜在功能。深入考察发现,一些潜在功能已得到当今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3.3.1厚朴“止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朱自平等对厚朴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厚朴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跖肿胀[2]

钟凌云等采用甩尾法、醋酸扭体法观察不同姜制厚朴的镇痛作用,通过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冰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研究来探讨同姜制厚朴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厚朴各剂量组、各炮制品均表现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延长小鼠甩尾潜伏期、减少醋酸扭体反应次数及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加作用,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3]

3.3.2厚朴“活血祛瘀”的实验研究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抑制胶原蛋白和花生四烯酸引起的兔血浆的凝集以及ATP的释放,作用机理为阻止凝血恶烷的形成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动[4]

朱自平等对厚朴的抗血栓及抗凝作用的研究发现,厚朴3g/kg组及10g/kg的血栓形成时间分别为(527±237)秒和(607±179)秒,与对照组(358±138)秒比较10g/kg组明显延长大鼠体内血栓形成时间(P<0.05)[5]

3.3.3厚朴“杀虫”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日本学者Namba等[6]对180种生药进行筛选研究中发现,厚朴的乙醚和甲醇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6.31μg/mL,其抗菌作用强于典型的抗菌生物碱小檗碱,而且2.5min即可达到杀菌效果。冯瑾等[7]利用MBETM-Device研究厚朴中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五种主要致龋菌的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发现厚朴的这两种活性成分对五种口腔浮游细菌及生物膜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实验所采用的细菌的产酸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薛鹏光等[8]以以厚朴根水溶液,每日早晚含漱,并予以厚朴片口嚼,每日4次以上,每次保持5分钟以上。嚼后口苦可用温水漱口。治疗40例龋齿患者均获满意效果,对10例无症状浅龋复查未见龋洞发展,未发生新的龋洞;对已有冷热刺激敏感的骨髓龋洞,不但有阻止发展的功效且能使其形成洞底钙化层,冷热刺激症状明显改善。

通过对本草学、古代含厚朴复方和《中国药典》所记功用的比较分析,发现厚朴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一部分得到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尚有部分潜在功能有待验证。鉴此,建立一种由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含某药方剂的病证分布的分析、药物功能的提炼、实验验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学体系,不断挖掘药物的潜在功能,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中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     朱自平,张明发,沈雅琴,等.厚朴的镇痛抗炎药理作用.中草药,1997,28(10):613-615.

3     钟凌云,霍慧君,祝婧,等.不同姜制厚朴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研究.中药材,2012,10(10):1576-1579.

4     Teng CM,Chen CC,Ko FN,et al.Two antiplatelet agentsfrom Magnolia officinalis[J].Thromb Res,1988,50( 6) :757-765.

5     朱自平,张明发,沈雅琴,等.厚朴、桑白皮的抗血栓及抗凝作用.西北药学杂志,1997,12(增刊):32.

6     Tsuneo Namba. Dental caries preven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Planta Medica,1982,44:100-106.

7     冯瑾,李继遥,周学东.厚朴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8(3):456-458.

8     薛鹏光,李刚.厚朴防龋齿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4,20(2):26.

 姜开运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厚朴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和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厚朴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祛风解表、宁心安神、祛风湿、杀虫、温中益气、利水通淋、活血祛瘀、聪耳明目及止痛等功能,以及古代含厚朴复方用于脾胃虚弱、伤寒、虚劳、虚损、积聚、疟疾、月水不调、虚寒、痈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祛风解表,止痛,活血祛瘀,温中补虚及杀虫是厚朴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厚朴;《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先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一味中药跨病种检索,可得含此药复方在所有疾病的分布情况,即配伍此药复方用于所有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频数,再与历代本草学和《中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相比较,经过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便可反推此药的基本功能,获取对药物传承和潜在功用的整体认识[2]。采用此法全面挖掘厚朴的传统功用,借以发现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并通过论证扩大现实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厚朴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厚朴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名医别录》所述“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除外“除惊”,均属新增。《药性论》补充“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日华子本草》充实“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脏不安,调关节,杀腹脏虫,明耳目”之用。《本草纲目》引王好古语“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至此,历代本草学对厚朴功用的认识已臻完善。

明清以来,诸家本草多是针对前述厚朴功能的阐释,创新认识较少推出。《景岳全书》言:“能暖脾胃,善走冷气”。《本草求真》又言:“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日益甚,则为气虚不摄。”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厚朴功能大致概括为:(1)祛风解表(中风、伤寒、寒热去留热);(2)宁心安神(惊悸、除惊);(3)祛风湿(调关节);(4)杀虫(去三虫、杀腹脏虫);(5)温中益气(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胃中冷逆、大温胃气、健脾);(6)燥湿消痰(消痰下气、肺气胀满、膨而喘咳);(7)下气除满(胸中呕不止、胀满、宿食不消、反胃、呕吐酸水、止烦满、泄五脏一切气);(8)利水通淋(淋露、去结水、泻膀胱);(9)活血祛瘀(气血痹、死肌、破宿血);(10)聪耳明目(明耳目);(11)止泄(霍乱、泄痢、厚肠胃);(12)止痛(头痛、止痛、腹痛)。大体12个方面。

2           厚朴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记载的厚朴功用与其配伍在古代方剂中的吻合情况,是考察两者差异性和差异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可能存在失传功用的重要手段。现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确认含厚朴复方治疗病症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借以提炼厚朴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再与历代本草和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对照,深入考察这一问题。

2.1  含厚朴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厚朴为关键词,在整个《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将两者检索的结果合并,共得含厚朴复方2295首,用于589种病症。为便于对含厚朴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分析,将含厚朴复方主治病症相同或相近者分类归纳整理,保留配伍频次≥2次者,得含厚朴复方2047首,用于341种病症。

具体归类情况,将含厚朴复方用于冷痢、诸泻、滞下脓血、疳痢、飧泄等归于泄痢;脾胃虚弱包括脾虚冷、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胃虚冷、饮食劳倦等;而伤寒杂治、阴毒、可温、风气等统归伤寒;霍乱包括霍乱吐利、霍乱心腹痛、霍乱心腹筑悸、霍乱烦渴、霍乱心下痞逆等;将胃反、恶阻、嗳酸、呕哕、气呕等归属呕吐;痞满包括一切气,脾气虚腹胀满、三焦气、厥逆气;虚劳包括虚劳不思饮食、冷劳、脾劳、气劳、谷劳、急劳等;将补益诸虚、虚羸、平补、补虚固精、补虚治风等归于虚损;积聚包括痞气、痃气、息贲、伏梁、癥瘕等;将兼理脾胃、脾胃不和不能饮食、伤寒后脾胃气不和、脾胃冷热不和归于脾胃不和;噎嗝包括五膈、膈气宿食不消、咽喉中如有物妨闷、五噎、膈噎等;疟疾包括诸疟、山岚瘴气疟、久疟、瘅疟、疟母等;咳嗽包括肺虚、上气、痰嗽、喘促、肺痿等;将杂病、月水不调、诸疾、月水来腹痛等归于月水不调;虚寒包括三焦虚寒、冷气、痼冷、心中寒及中寒等;将虚劳食不消、伤寒后宿食不消、留饮宿食、时气宿食不消等归于食积;痈疽包括诸痈疽、发背、湿阴疮,痈内虚等;痹病包括中湿、腰痛、身体疼痛、脾痹、周痹等;将肠痹、血气心腹疼痛、产后恶露不禁腹痛等归于腹痛;痰饮包括寒痰、痰逆不下食、风痰、伤寒胸膈痰滞等;安胎包括恶阻、养胎胎教等;便秘包括大便秘涩不通、伤寒大便不通、大便不通等;中风包括诸风杂治、胃中风、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脚气包括脚气缓弱、脚气肿满、脚气冲心、脚气心腹胀满等。另有诸痔,热病,中暑,疝气,胤嗣,痘疮,水肿,堕胎,疳疾,痉病,诸虫,出血,消渴,伤折,胸痹,小便不利及惊悸等。

至于一切气、五膈、心腹痛、杂病、诸虫、黄疸、胃寒肠热及小便多等,因含厚朴复方或数量较小,或具体病症、病因不详,故不再归类。含厚朴复方所治病症总计归纳出41类,可以看出,厚朴配伍应用非常广泛,主治病症繁多。

2.2  含厚朴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厚朴复方≥20首的主治病症予以列表(见表1),并以柱状图标示(见图1)。由表1可知,厚朴配伍在复方中,治疗泄痢方417首,高居榜首。用于癥瘕积聚、虚证(虚损及虚劳)、脾胃相关疾病(呕吐、脾胃不和、食积、便秘)的方剂,也占较大比重。

 

 (待续)

 姜开运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天津中医药》已撰写发表

独活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及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独活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平肝息风、止痉、解毒、止痒、止血等功能,以及古代含独活复方治疗中风、痈疽疮疡、痉病、瘙痒、惊悸、虚损、目赤肿痛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解毒疗疮、安神定悸是独活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独活;本草学;《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先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一味中药跨病种检索,可得含此药复方在所有疾病的分布情况,即配伍此药复方用于所有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频数,再与历代本草学和《中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相比较,经过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便可反推此药物的基本功能,获取对药物传承和潜在功用的整体认识。采用此法全面挖掘独活的传统功用,借以发现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并通过论证扩大现实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独活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独活列属《本草经》上品,此间与羌活混同,功用“主风寒所击,金创,止痛,贲豚,痫痓,女子疝瘕”。《名医别录》补充“疗诸贼风,百节痛”。由贼风所见口噤、角弓反张、口呙、不能言语等可知,贼风与百节痛虽均属风邪为患,但性质明显不同。《唐本草》称“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借以将独活与羌活加以区别。《药性论》增治“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药类法象》认为独活乃“足少阴肾行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如神。”《汤液本草》强调: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痹,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两者均明确独活作用于足少阴,一则上治少阴头痛;一则下治足寒湿痹。《药性赋》增加治“诸风掉眩,颈项难伸”之用。《本草经疏》论云:“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语,或手足瘫痪,左右不仁,或刚痉柔痉,即角弓反张,此药(独活、羌活)与诸风药并用可也。”是对前期所治“诸贼风”的进一步细化和确认。《药鉴》借助配伍阐明独活功用:“君荆、翘,散下身之痈毒。佐黄柏,止血崩如神。臣楂根,逐痘毒极验。”《景岳全书》总结其用:“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或因风湿而齿痛,头眩喘逆,奔豚疝瘕,腰腹疼痛等证”。至此,独活功用大体臻于完善。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独活功用可概括为:(1)祛风除湿(诸风湿冷、足寒湿痹、下焦风湿、拘挛、颈项难伸);(2)止痛(止痛、百节痛风、手足挛痛、两足痛痹、齿痛、头痛、腰腹疼痛);(3)解表(风寒所击);(4)止痉(痫痓、刚痉、柔痉);(5)平肝息风(诸贼风、猝中、口眼歪斜、口噤不语、手足瘫痪、真中风、诸风掉眩、头眩);(6)平冲降逆(贲豚、奔喘逆气、喘逆);(7)止痒(皮肌苦痒、湿痒);(8)解毒(痈毒、痘毒);(9)止血(血崩)。

2独活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记载的独活功用与其在古代方剂中配伍应用之间的吻合情况,是考察两者差异性和差异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可能存在失传功用的重要手段。现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确认含独活复方治疗病症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借以提炼独活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再与历代本草和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对照。

2.1含独活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独活为关键词,在整个《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得含独活复方1619首,用于499种病症。为便于对含独活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应对相同或相近病症作分类整理。

含独活复方所治中风,包括中风、偏风、中风偏枯、中风身体不遂、中风口噤、卒中风、中风失音不语等。将脚痹、腰脚疼痛、著痹、风湿痹、中湿、风痹、诸痹、行痹、风冷痹等归于风湿痹;含独活复方治疗诸痛包括头痛(首风、头痛、伤寒头痛、风眩头痛、风头痛等)、腹痛(膀胱气痛、腹痛、风入腹拘急切痛、血气心腹疼痛、产后血晕气攻腹痛等)、牙疼(牙齿疼痛、齿风肿痛、牙齿疼痛等)、伤痛(伤折风肿、闪肭、伤折疼痛、打扑损伤等)。脚气包括一切脚气、脚气缓弱、脚气肿满、风湿脚气、脚气痹挛等。痈疽疮疡包括疮疡、诸痈疽、诸发、一切恶疮、恶核肿、诸疔疮等。痉病包括破伤风、风痫、风口噤、风痉、天瘹惊风、痫、急惊风、癫痫等。外感包括风热、风气、伤寒、中风伤寒、伤寒两感、风成寒热、风成寒中、中风发热、伤寒五日候等。瘙痒包括大风癞病、风瘙瘾疹、风瘙痒、风癣、诸疥等。虚损包括补益诸虚、肾虚、补虚益气、胃虚冷、脾胃俱虚、小肠虚、虚羸等。惊悸包括血风惊悸、心中风、怔忡惊悸、风惊悸、语言妄乱、风惊恐等。目赤肿痛包括目积年赤、暴赤眼、目赤碜痛赤肿、伤寒后热毒攻眼、五脏风热眼、肝实眼、肝实、目赤痛、风毒冲目虚热赤痛、目痒急及赤痛、目内生疮等。诸劳包括肝劳、风劳、心劳、热劳、虚劳等。眩晕包括风头旋、风眩等。咳嗽包括伤寒咳嗽、咳嗽失声、气嗽、诸咳嗽、虚劳咳嗽等。水肿包括水肿、风水、伤寒后身体虚肿、脚气变成水肿、消渴后成水病等。便秘包括大便秘涩不通、风秘、大便不通等。泄痢包括赤痢、吐利、热痢等。痔瘘包括脉痔、气痔、肠痔、诸痔等。诸热包括三焦实热、时气疫疠、心烦热、疮疹壮热口渴、热病一日等。出血包括诸血、小便出血、诸失血等。痞满包括痞气、贲豚、痰癖、诸癖结胀满、脚气心腹胀满等。耳鸣包括耳虚鸣、肾脏风虚耳鸣、补虚明耳目等。喉痹包括脾实热咽喉不利、咽喉肿痛、咽喉等疾。瘰疬包括瘰疬结核、瘰疬寒热、风毒瘰疬等。疟疾包括温疟、足太阴脾疟、瘅疟等。含独活复方所治病症总计归为26类。

含独活复方所治其他病症或因具体病因不详,或数量过少,故不再归类。

2.2含独活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独活复方分布于26类病症的构成情况列表(见表1),并对居前20位的病症以柱状图标示。可以确认,独活配伍在复方中用于中风病最为普遍,总计达414方。此外,依次为治疗风湿痹234方、诸痛120方、脚气104方、痈疽疮疡96方、痉病78方、外感66方、瘙痒63方、虚损62方、惊悸49方、目赤肿痛48方,诸劳25方、眩晕22方、咳嗽19方、水肿18方、便秘16方、痔瘘、泄痢各15方、诸热14方、出血、耳鸣各10方、瘰疬、喉痹各7方、疟疾、安胎各5方。总体说来,独活侧重治疗风(中风、风湿痹、痉病、外感、瘙痒、眩晕)、痛(风湿痹、诸痛)、湿(风湿痹、水肿、泄痢、疟疾)、毒(痈疽疮疡、痔瘘、瘰疬、喉痹)等为患的病症。

3独活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独活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总体说来,独活用于风湿痹病得到古今普遍认可。自《名医别录》明确疗“百节痛”,历代本草续增治两足寒湿痹、诸风湿冷、足寒湿痹、下焦风湿、拘挛等病症。古代方剂则进一步推广应用到风湿痹、中湿、腰脚冷痹、风痹、诸痹、行痹、风冷痹、鹤膝风、白虎风、筋痹等病症。《药典》确定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功能,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传承了独活治疗风湿痹病的传统功能。《药典》用于“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与历代本草治疗百节痛风、手足挛痛、两足痛痹、齿痛、头痛、腰腹疼痛等,以及古代含独活复方用于首风、头面风、头痛、风头痛等,大体相同。

3.2独活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3.2.1平肝息风

自《名医别录》确认独活“疗诸贼风”,《药性赋》补充“诸风掉眩,颈项难伸”,《本草经疏》细化为治疗“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语,或手足瘫痪,左右不仁,或刚痉柔痉,即角弓反张”,并通过古代含独活复方广泛用于中风、中风半身不遂、中风角弓反张、偏风、风瘫痪、风偏枯等得以确认,说明独活“平肝息风”是传统的主流功能。而现代《药典》一部却忽视这一功能,弃之不取。

3.2.2解毒疗疮

本草学用独活治疗痈毒、痘毒。古代含独活复方用于疮疡、诸痈疽、诸发、一切恶疮、恶核肿、毒肿等,用方多达96首。本草、方剂所论基本吻合,《药典》同样未能收录独活解毒疗疮功能。

3.2.3安神定悸

本草学未记载独活宁心安神的功用,古代含独活复方用于血风惊悸、心中风、怔忡惊悸、风惊悸、语言妄乱、风惊恐等,《药典》同样未能收录独活安神定悸功能。

3.3独活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独活古今功用存在一定差异。古代应用广泛,但国家《药典》和《中药学》收载的功用比较局限。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归纳出独活平肝息风、解毒疗疮等潜在功能。尽管尚未得到国家《药典》认可,但独活的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却提供了认证这些功能的重要渠道和信息。

3.3.1独活“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独活及其活性成分具有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包括抗缺血性脑损伤、抗惊厥、镇静等。对于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蛇床子素能明显降低其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表明蛇床子素对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2]。独活活性成分蛇床子素能够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元行为功能和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对海马回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3、4]。独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抑制脑脊髓炎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5]。 

3.3.2独活”解毒疗疮”的实验研究

独活的活性成份欧前胡素是环氧酶和脂氧酶的双重抑制剂,因而可开发成为一种新型抗炎剂[6]。欧前胡素能够抑制大鼠腹膜巨噬细胞中前列腺素的产生,还能抑制环氧酶-2和前列腺素E合成酶的产生[7]。欧前胡素对多种细菌,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霍乱杆菌、革兰阳性菌、人型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8]。研究发现,欧前胡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9]。以上证实了独活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即发挥中医的解毒疗疮作用。

3.3.3独活“安神定悸”的实验研究

独活的主要成分蛇床子素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经过蛇床子素注射液预处理,可使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对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10]。蛇床子素能明显提高兔心室电致颤的阈值,对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也很明显[11]。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室颤,用蛇床子素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够延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发生的间隔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12]。

通过对本草学和古方书的比较分析,发现独活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一部分得到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尚有部分潜在功能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S].国家版权局,1998.

[2]Chao X,Zhou J,Chen T,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osthole against acute ischemic stroke on middle cerebral ischemia occlusion in rats[J].Brain Res,2010,1363:206-211.

[3Mao X,Yin W,Liu M,et al.Osthole,a natural coumarin,improves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g reduces infart volume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ctivity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Brain Res,2011,1385(18):275-80. 

[4]Ji HJ,Hu JF,Wang YH,et al.Osthole improves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duced cognitive deficits and neuronal damage in hippocampus[J].Eur J Pharmacol,2010,636(1-3):96-101. 

[5]赵丹,张晓丹,郝海光,等. 独活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01):31-33.

[6]Abad M J,de 1as Heras B,Silvdn A M,et a1.Effects of furo-coumarins from Cachrys trifida on some macrophage unctions[J].J Pharm Pharmacol.2001,53(8):1163-1168.

[7]Ban H S,Lira S S,Suzuki K,et a1.Inhibitory effects of furano-coumarin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Angelica dahurica on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J].Planta Med,2003,69(5):408-412.

[8]Lechner D,Stavri M,Oluwatuyi M,et a1.The antistaphy1ococcal activity of Angelica dahurica(Bai zhi)[J].Phytochemistry,2004,65(3):331-335.

[9]Rosselli S,Maggio A,Bellone G,et a1.Antibacterial and antico agulant antivities of coumarins isolated from the flowers of Magydaris tomentosa[J].Planta Med,2007,73(2):116-120.

[10]马同强,梁智星.蛇床子素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2):6-8.

[11]周俐,上官珠,连其深,等.蛇床子素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96,13(2):11-13.

[12]沈丽霞,金乐群,张丹参,等.蛇床子素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18(1):9 -10.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牛膝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三、牛膝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牛膝功用古今一致性考察分析

总体说来,在《名医别录》牛膝“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 基础上,历代本草学和古代含牛膝复方逐步拓展到补虚固精、补虚理腰膝,以及治疗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骨极等病症。与《药典》“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相照应。古代本草以其通血脉、通经活血而用于妇人月水不通和经闭,古代含牛膝复方大量用于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来腹痛、月水不利等,与《药典》“逐瘀通经”,治疗经闭、痛经完全相吻合。本草学广泛推介的清热通淋功能,《药典》以“利水通淋”治疗淋证、水肿传承下来。《药典》所谓“引血下行”,是比较含蓄的功能表述,体现在治疗“头痛、眩晕、牙痛、口疮、吐血、衄血”之类上部病变。除眩晕、吐血、衄血之外,所治头痛、牙痛、口疮与传统无异(古代还用于喉痹)。基于头面病症血壅于上之病机,引血下行可谓正治。当然这些病症还有上焦壅热所致之理。故而牛膝“引火下行”(《得配本草》)或许更为贴切。

2.牛膝功用古今差异考察分析

   经与历代本草归纳总结出来的功能和古代含牛膝复方主治病症分布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牛膝诸多潜在功用并未被《药典》所收录。

(1)平肝息风

客观地说,历代本草中并无牛膝治疗中风的功用阐述。不过,古代含牛膝复方用于中风半身不遂、风瘫痪、中风偏枯等中风病症甚多,用方高达289首,居于首位。这种古代本草没有相关功用记载而古代方剂大量配伍应用的现象,虽然比较特殊,但应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牛膝可能具有平肝息风的潜在功能。

(2)止痛

本草文献记载牛膝用于膝痛、脑中痛、腰脊痛、心腹痛、腰膝骨痛、腰膝酸疼等多种疼痛,古代含牛膝复方广泛用于腰脚疼痛、腰痛、腰胯疼痛、五种腰痛、久腰痛等诸痛,以及痹痛和月水来腹痛等,治疗痹病和诸痛的方剂合计368首,由于痹病主要表现为疼痛,足以证明牛膝确有止痛作用。2010版《药典》虽记载牛膝用于治疗腰膝酸痛、头痛,但并未对其止痛功能予以确认。

(3)消癥

本草文献记载牛膝具有破癥结作用,可治癥瘕。古代含牛膝方剂则用于治疗癥瘕积聚,如癥瘕、积聚、血瘕、癖气、血癥、疝瘕、八瘕、久积癥癖等。2010版《药典》未对其消癥功能予以收录。

(4)清热解毒

根据本草文献记载牛膝有清血热、解毒利窍、排脓止痛之功,治疗热火烂、痈肿、恶疮、口疮、锁喉风等;而含牛膝的古代方剂亦用于治疗痈疮、风疽、诸瘰疬、诸痈疽、发背等。本草文献对于牛膝清热解毒功能描述与含牛膝的古代方剂应用相吻合,但2010版《药典》未对其清热解毒功能予以收录。

(5)截疟

本草文献及古代含牛膝复方中有治疗久疟、老疟、痎疟的记载,但现代文献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牛膝是否具有截疟功能,有待进一步考察。

(6)堕胎与助孕

历代本草普遍记载牛膝通血脉、通畅血脉、通经活血的功能,古代含牛膝复方治疗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来腹痛、月水不利者达126首,数量比较可观;本草还记载牛膝具有“落死胎”、“堕胎孕”的作用,古代含牛膝复方治疗产难、下胎、产难子死腹中、堕胎后衣不出等有36首,表明牛膝具有引产堕胎作用。与此同时,在古代含牛膝复方中有24首用于胤嗣。所谓胤嗣者,子孙后代也。从医学角度,讲的就是无子,即女子不孕、男子不育。具体考察24首方剂针对的症状,均有无子,另伴有妇人冷气、血海虚冷、子脏虚冷、绝产、月水不调、月闭等,其中仅《大全良方》七子散用于男子无子,精气衰少。由此可见,所谓胤嗣主要是指女子不孕。于是,牛膝的助孕作用便提出来了。可见古代前贤对牛膝的认识亦截然不同,对此,尚待深入研究。

3.牛膝潜在功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考察

综上所述,牛膝古今功用存在一定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应用较多的功能,《药典》并未收录的情况确实存在。基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归纳出牛膝平肝息风、止痛、消癥瘕、清热解毒、截疟等潜在功能,且大多得到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1)牛膝“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牛膝总皂苷可降低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sp)大鼠血压,改善 SHRsp 脑卒中后的神经症状,延长卒中后存活时间,降低脑系数,降低脑卒中后大鼠死亡率,保护海马区神经元,表明牛膝总皂苷对实验性 SHRsp 脑卒中有一定治疗作用[2]。研究还发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7天、30天,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百分率明显增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牛膝多肽后,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牛膝多肽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引起的坐骨神经功能下降具有保护作用[3]

(2)牛膝“止痛”的实验研究

不同剂量的牛膝总皂苷能减轻大鼠和小鼠急性炎症反应,降低大鼠琼脂肉芽肿重量,延长热板上小鼠舔足时间,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表明牛膝总皂苷具抗炎镇痛[4]。动物实验证实,牛膝醇提物具有改善兔OA模型关节粘连,增加关节囊弹性,减轻关节腔炎症的作用[5]

(3)牛膝“清热解毒”的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牛膝多糖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防治作用,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表明牛膝多糖能提高易感儿的免疫功能[6]。牛膝多糖硫酸酯(ABPS)为牛膝多糖经硫酸酯化修饰后获得的产物,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作用及其在体外和体内的抗艾滋病病毒1型(HIV-1)活性[7]

(4)牛膝“消癥”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怀牛膝多糖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系(LTEP-a-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以诱导其凋亡,亦即怀牛膝多糖在体外能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可作为一种抗肺癌药物[8]。有研究者认为400 mg/L的牛膝多糖能够促进小鼠骨髓来源DC的分化、成熟及表面标记CD86、CD11a的表达,增加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DC诱导的CTL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进而提高DC的抗肿瘤作用[9]

(5)抗早孕、抗着床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采用1 000,500和250 mg/kg剂量的牛膝总皂甙(TSA),对早孕期小鼠连续灌胃处理5 d,然后检查小鼠的妊娠与胚胎发育情况,发现TSA中、高剂量组(500和1 000 mg/kg)能够引起小鼠子宫重量降低,尤其高剂量组抗小鼠早孕活性最好,雌鼠终止妊娠率和死胎率分别为91.75%和89.39%,表明TSA对试鼠有较好的抗早孕活性,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源鼠类不育剂加以研究利用[10]。研究还发现,怀牛膝水煎液对小鼠的抗着床作用与其提高子宫内肥大细胞数量密切相关[11]

综之,通过对本草和古代方剂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牛膝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平肝息风、止痛、清热解毒、消癥功能得到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实。而古代文献记载牛膝的“助孕”功能,古今医家有不同认识,现代文献未见报道,此功能尚待今后进一步确认。通过梳理牛膝的古代医药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确为挖掘中药牛膝潜在功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    王丽君,朱焰,廖矛川,等.牛膝总皂苷对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11, 36(9):1239-1241

[3]    沈洪妹,朱玉忠,潘泷璐,等.牛膝多肽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影响. 南 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0-12

[4]    高昌琨; 高建; 马如龙;等.牛膝总皂苷抗炎、镇痛和活血作用研究.安徽医药  2003,7(4):248-249

[5]    彭力平,马笃军,林栋栋等.牛膝醇提物体内诱导兔骨关节炎模型软骨修复的病理学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26-129

[6]    顾梯成,曹兰芳,陆伟蓉,等.牛膝多糖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2):34-35

[7]    彭宗根,陈鸿珊,郭志敏,等.牛膝多糖硫酸酯体外和体内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药学学报2008, 43(7):702-706

[8]    王月华,贺晓丽,杨海光,等. 怀牛膝多糖对肺腺癌细胞系凋亡的调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5):139-142

[9]    冯婷,赵明耀,孙丽莎,等. 牛膝多糖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抗肿瘤能力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45(3):359-362

[10]卜书海,郑雪莉,张宏利,等. 牛膝总皂甙对早孕小白鼠的繁殖毒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34-38

[11] 张文学,杨林松,裴云飞.牛膝水煎液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81-83

范颖撰写、梁茂新(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牛膝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方书和2010版《药典》一部中牛膝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平肝息风、止痛、清热解毒、消癥、截疟等功能,以及古代含牛膝复方治疗中风、诸痛、痈疮、癥瘕积聚、疟疾病等病症,《药典》未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痛、清热解毒、截疟、消癥是牛膝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牛膝;《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牛膝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药用历史悠久。牛膝的传统功能主治收载在历代本草中,并借助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到具体病症而充分体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简称《药典》)收录的牛膝功能主治,主要由这些内容的归纳整理、提炼升华而来。通过检索《普济方》数据管理系统中含牛膝复方的病症分布情况,再与历代本草和2010版《药典》收录的功用相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并非完全吻合,其特点是传统功用宽泛,《药典》功用局限。对比分析《药典》未曾收录的内容,可以确认其中存在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本文旨在分析揭示这一问题。


    一、牛膝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牛膝列属《本草经》上品,“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专主祛邪攻逐。《名医别录》“疗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始增补益强壮之功。《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病人虚羸”;《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死胎,壮阳”。功兼攻补两端。


金元时期以来,《本草衍义补遗》确认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本草纲目》认为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补肝肾,生用则去恶血”。“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与其补肝肾之功有关;主“癥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与其去恶血之功有关。牛膝攻补集中到下焦肝肾。《药性解》归纳牛膝之用:“补精气,利腰膝,填骨髓,除脑痛,祛寒湿,破血结,通月经,堕胎孕”。《得配本草》云其“能引火下行,并疗喉痹、齿痛。”《本草乘雅》疗“茎中痛,五淋癃闭,下痢。”《景岳全书》所谓“通膀胱涩秘”,乃治淋涩之疾。《本经逢原》以其“解毒利窍”而治“锁喉风”。《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牛膝除脑中痛、口疮、齿痛者,“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这样以来,牛膝引药、引热(火)、引血(气)下行便成为各种功用的高度概括。总体说来,明清本草学大多囿于诠释前期本草确定的牛膝功用,鲜有创新认识。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牛膝功能大致概括为:(1)祛风湿,壮筋骨(腰膝软怯、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足痿、强筋、痿痹);(2)补益肝肾(补肝肾、肾虚、益精、补肾填精、壮阳、阴消、阴痿、补精气、填骨髓、补虚固精、肾虚漏浊遗精、补虚明耳目、肾脏虚损阳气痿弱、益阴壮阳、老人失溺、止发白、肝虚);(3)补虚益气(补中续绝、补益诸虚、补虚益气、虚损、虚羸);(4)活血(逐血气、血结、泻恶血、逐恶血流结、金疮折伤、逐气滞血凝);(5)消癥(破癥结、癥瘕、血癥、血瘕、坚积);(6)止痛(膝痛、脑中痛、腰脊痛、心腹痛、腰膝骨痛、胸中痛、腰膝酸疼);(7)通经(妇人月水不通、产后心腹痛、血运、儿枕痛、通血脉、通畅血脉、通经活血、经闭);(8)乌须发(止发白、须发黄白、乌髭发、荣养髭发)。(9)堕胎(堕胎、落死胎、产难);(10)通淋(茎中痛、淋痛、尿血、尿管涩痛、血淋、五淋、癃闭、通膀胱涩秘、淋证要药);(11)清热解毒(伤热火烂、清血热、排脓止痛、痈肿恶疮、解毒利窍、口疮、锁喉风);(12)截疟(久疟、老疟、痎疟)。此外,尚用于治疗胤嗣、中暑、遗泄、便闭和小便频数,并杀金石药毒。


    二、牛膝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由历代本草学整理出来的牛膝功用,在古代方剂中如何配伍应用,涉及各种功用被认可的程度。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借助含牛膝复方所治病症的分类构成,即可全面提取其功能,明确古代牛膝干预的优势病症。


1.含牛膝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牛膝为关键词,在整个数据库检索,得含牛膝复方2081首,用于469种病症。为便于对含牛膝复方所治病症的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同类病症作分类整理。


将风脚软、风瘫痪、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偏枯等统称中风。痹病包括风腰脚疼痛、历节风、腰脚冷痹、风湿痹等。将补益诸虚、平补、补虚益气、虚损、补虚轻身延年等归属虚损。虚劳羸瘦、肾劳、风虚劳冷、血风劳气、风劳等统归虚劳。腰脚疼痛、腰痛、腰胯疼痛、五种腰痛、久腰痛等统归诸痛。将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来腹痛、月水不利等归入月经不调。把脚气缓弱、脚气疼痛皮肤不仁、一切脚、风湿脚气、脚气肿满等一并归入脚气。肾虚、补壮元阳、补虚固精、肾虚漏浊遗精、肾脏虚损阳气痿弱等归入肾虚。骨痿包括补虚理腰膝、补虚壮筋骨、补虚益精髓、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骨极等。把癥瘕、积聚、血瘕、久积癥癖等归入癥瘕积聚。难产包括胞衣不出、产难、下胎、产难子死腹中、堕胎后衣不出等。打扑损伤、接骨、坠车落马、诸骨蹉跌则归入跌打损伤。乌须发包括补虚益髭发、须发黄白、乌髭发、荣养髭发等。无子包括胤嗣等。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尽腹痛、产后血晕气攻腹痛、血块攻筑疼痛统归产后恶露不尽。消渴包括消肾、消渴后虚乏、消渴等。疮疡、风疽、诸瘰疬、诸痈疽、发背、瘰疬结核、一切恶疮、口舌疮、蝼蛄瘘、湿阴疮、肺脏风毒生疮、诸疮生恶肉、口疮等疾、疮疹大盛、附骨疽、手足诸疮、游走赤痛、诸疮、口疮、阴肿痛、热肿、下注疮、手足冻疮、恶核肿等归入痈疮。眼昏暗包括目昏暗、肾肝虚眼黑暗等。膀胱虚冷、三焦虚寒、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等归入虚冷。牙宣包括牙根动摇、齿龈宣露等。另外,含牛膝复方还用于疥癣瘙痒、小便频多、痉病、诸疝、便秘、水肿、带下病、骨蒸、出血等。其他病症因分布甚少,故不再分类。含牛膝复方所治病症总计分为29类。


    2.含牛膝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牛膝复方分布于前20个病症的构成情况列表(见表1)。可以确认,含牛膝复方用于中风者289首,位居第一,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所治痹病、脚气、痈疮等则属外邪致病;而治虚损、虚劳、肾虚、骨痿、眼昏暗等,多为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所致;用于月经不调、难产、产后恶露不尽、癥瘕积聚等,主要为妇科病变,通常与瘀血阻滞有关。不难看出,古代含牛膝复方主要用于风、湿、热、瘀和虚所致病症。


(待续)(《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已拟定发表)


范颖教授


九九中药资讯网(99中医)

麦冬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三、麦冬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麦冬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据历代本草记载,麦冬主治燥渴、消渴、渴烦、短气、肺痿、肺干咳嗽、虚劳、虚热等,并有安魂定魄、保神、安五脏、补怯之用;古代含麦冬复方侧重用于消渴、虚劳、惊悸、热病,并用于咳嗽、喉痹咽痛和便秘。这些功用在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得到充分体现。所记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与本草所述和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基本相吻合。

2.麦冬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1)驻颜

《名医别录》始称麦冬“美颜色”,《本草纲目》云能“令人头不白”、“肌体滑泽”,《景岳全书》也称麦冬有“泽肌”之功。诸如此类,后世本草多有论及。古代含麦冬复方广泛用于补益诸虚、补虚益气、补虚益血、补虚益髭发、补虚驻颜色、补虚轻身延年等。此即说明,麦冬具有驻颜功用。2010版《药典》并未提及这一功用。

    (2)平肝息风

历代本草均未记载麦冬治疗中风。饶有意味的是,古代含麦冬复方用于中风、中风失音不语、中风舌强不语、中风口呙、中风偏枯、风偏枯、急风等52首,数量比较可观。故而判断麦冬或有平息内风作用。《药典》对此没有记载。

   (3)消痞散满

    《本草经》以麦冬“主心腹结气,肠中伤饱”,《名医别录》除“心下支满”,《本草蒙筌》以对仗句“心腹结气能散,肠胃伤饱可消”,进一步确认麦冬消痞散满功能。古代含麦冬复方用于各种痞满27首,初步推测麦冬有消痞散满功能。

(4)清热泻火解毒

历代本草记载麦冬可治客热、寒热、热毒、时疾、肺痈等,古代含麦冬复方直接用于热病、伤寒、疮疡、目赤肿痛、时气、骨蒸、疟疾、霍乱、淋秘等以火、热、湿为致病因素的病症,用方总计六百余首,故而确认清热泻火(清热解毒)为麦冬的潜在功能之一。亦即,麦冬不但能清虚热,还可泻实热。

    (5)益精种子

   《名医别录》最早记载麦冬能强阴益精,有子。《药性论》续增主泄精。古代含麦冬复方则补虚固精、补壮元阳,治疗肾虚、精极等病证,进一步印证了本草学明确的益精种子作用。而《药典》没有纳入这一功能。

   3.麦冬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现已明确,麦冬功用古今存在差异。在历代本草、方剂中比较广泛使用的功能,《药典》和《中药学》弃之不收者比较突出。从中提炼出麦冬具有驻颜、平肝息风、消痞散满、清热泻火、益精种子等潜在功能。深入考察发现,一些潜在功能已得到当今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1)麦冬“驻颜”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8],按6g/kg的麦冬水煎液灌胃,可对抗D-半乳糖引起的大鼠红细胞SOD活性、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显著降低及血清MDA含量的显著升高,提示麦冬能降低机体自由基反应而发挥抗衰老作用。麦冬水煎剂能显著提高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A)、红细胞SOD活性,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并且显著降低血清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麦冬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9]。有学者[10]观察了不同剂量麦冬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脑内过氧化水平、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血清溶血素的影响,以及对果蝇、家蚕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多糖能够提高实验动物的体液免疫功能,降低MAO-B 活力,增加血清溶血素,并且通过剂量依赖延长了家蚕及果蝇的寿命, 证实麦冬多糖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2)麦冬“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

在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中发现,麦冬主要皂苷元和有效成分之一鲁斯可皂苷元可通过下调NF-κB介导的炎症通路保护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内供氧减少的状况下,糖的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加强,乳酸堆积,造成细胞酸中毒[11]。麦冬多糖能显著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乳酸含量,提示麦冬多糖对脑缺血有抗缺氧保护作用[12]。统计显示,大脑中动脉栓塞占临床缺血性脑卒患者70%,对此用三氯化铁溶液湿敷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栓塞模型,通过尾部静脉给药高低剂量组40、10mg·kg -1山麦冬皂苷(TSL),结果显示两组均可以显著减少大鼠脑梗死范围,改善行为学障碍,并且TSL高剂量组较优于低剂量组,表明TSL对大脑中动脉血栓所致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3]

(3)麦冬“消痞散满”的实验研究

在x 线检查中,为使钡剂较快通过胃肠道,缩短检查时间和效果,一般服用新斯的明、胃复安等,因这些药物副作用突出,故提出用中药麦冬作为钡剂胃肠道推进剂的设想。研究证明[14],麦冬口服液能明显促进昆明种小鼠胃肠推进运动;对40例钡餐透视患者服用20 m l麦冬口服液,能明显加快钡剂在胃肠道中的推进运动,效果优于服用胃复安组。说明麦冬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强胃动力作用。不过,由于清热药(黄连、黄柏)和滋阴药(熟地、麦冬)对新斯的明造成的小鼠胃肠推进运动亢进及乙酰胆碱和氯化钡造成的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强直性收缩均有拮抗作用,提示清热药和滋阴药对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对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直接缓解胃肠道平滑肌而实现的[15]。于是出现似乎矛盾的研究结果。但需指出,所谓清热药和滋阴药均是两药合煎后的共同作用,故熟地和麦冬单用药效尚不得而知。另外,古代含麦冬复方用于便秘,《国家药典》确认用于“肠燥便秘”,似乎间接支持了麦冬口服液促进钡剂胃肠道推进运动的研究结果。面对争议,麦冬消痞散满功能尚需进一步证实。

(4)麦冬“清热泻火解毒”的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中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功能与抗菌、消炎、解热等密切相关。有实验表明[16],当麦冬热水提取物质量在6.5 ~16 mg/ml和9.7 ~ 32 mg/ml时分别对假丝酵母和大肠杆菌具有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强度与提取物质量浓度成正比。而麦冬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麦冬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7]。鲁斯可皂苷元亦显示有抗菌作用[18]

    (5)益精种子

.     有实验研究[19]了麦冬水提物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非程序DNA合成的影响,发现各剂量组诱导的非程序D N A合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6.8-13.6g/kg剂量的范围内,麦冬水提物对甲基磺酸甲脂所诱导的非程序DNA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麦冬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通过比对麦冬在古本草记载的主治和古代含其复方主治病症,分析发现麦冬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部分潜在功能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实,尚有部分有待验证。通过比较分析古本草学、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国家《药典》收载功用三者之间,不断挖掘中药的潜在功能,对恢复中药现已失传的传统功能、扩大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琴,梁茂新.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2]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3]张丽艳,梁茂新.黄芩功能的文献考察及计量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1030-1032

[4]张丽艳,梁茂新.木香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932-2933

[5]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6]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7]梁茂新.《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8]陶站华, 白书阁等. 麦冬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的抗衰老作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22(4):36-37.

[9]徐慧宇,于刚等.中药麦冬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l):46-47

[10]史建勋,茅海琼,胡卓逸.麦冬多糖对家蚕、果蝇寿命和对衰老小鼠单胺氧化酶及血清溶血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3):1737-1740.

[11]Guan T, Liu Q,Qian Y,et al.Ruscogenin reduces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via NF-κB-mediated inflammatory pathway in the mouse model of

experimental stroke[J]. Eur J Pharmacol,2013,714(1/2/3): 303-311.

[12]许燕萍,陈琪.麦冬多糖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抗缺氧作用[J].镇江医学院报, 1996,6(3):217-218.

[13]邓卅,李卫平,任开环,等.山麦冬总皂苷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及抗凝血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30):2332-2334

[14]张卫星,王宗德.麦冬口服液用于钡剂胃肠道推进剂的药理作用[J].中成药,1995,17(1):35

[15]陈永,王伯祥,闻集普,等.清热药和滋阴药对胃肠运动机能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1992,8(3):17

[16]王昭晶.麦冬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作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9):57-60

[17]廖延雄,等.西北兽医学院校刊,1953,(4):5

[18]中西裕幸,金田宣.中国产麦门冬的成分研究(第2报),药学杂志(日),1987,107(10):780-784

[19]朱玉琢, 庞慧民, 刘念稚.麦冬对甲基磺酸甲脂诱发的小鼠精子非程序DNA 合成抑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28(5):461-462 .

曹景诚撰写|梁茂新指导

麦冬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考察麦冬在古代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载功用,确认古本草中记载麦冬的核心功用和古代方剂对其应用与《药典》记录基本一致。而由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清热泻火、解毒消痈、驻颜、健胃消食、消痞散满、益精种子、止痛等潜在功能,以及古代含麦冬复方所治热病、伤寒、疮疡、虚损、呕吐、中风、痞满、头痛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合实验研究和当今临床应用,可以确认驻颜、平肝息风、消痞散满、清热泻火,益精种子是麦冬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麦冬;《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一般认为,国家《药典》一部收录中药饮片、中药材的功用,凝聚和提炼了历代本草学和古代医家遣药组方的经验。另外,从本草学和古方剂记载药物的功用与《药典》收录情况相较,就会发现古今存在较大差异。关键在于,现今对中药功用取舍的原则是什么?那些未曾收载的功用凭什么舍弃的?鉴此,建立一种在古代本草学、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收载功用三者之间全面比较分析的方法,借以发现业已失传的功用,经与现代药效学和临床应用相对照,进而确认为有待验证的潜在功能[1-6]。本文拟采用此法揭示麦冬的潜在功能,为丰富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一、麦冬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麦冬首载于《本草经》,“主心腹结气,肠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侧重中焦脾胃病变。《名医别录》补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功用大幅度增加,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润肺安神等功能开始有所体现。《本草拾遗》所述“止烦热,消渴,身重,目黄,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唯“下痰饮”当属新增。《药性论》以其“治热毒,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疗心腹结气,身黑目黄,心下苦支满,虚劳客热。”用于热毒、水肿属新用。《日华子本草》所谓“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时疾,热狂,头痛,止嗽。”后半部分所治均为增补。《本草衍义》用来“治心肺虚热”,《本草衍义补遗》“治肺气伏火,主肺保神,强阴益精;又补肺中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增补了止血作用。

明清以来,诸家本草多阐述《本草经》功用之理,间或也有些许发挥。《本草纲目》充实其用:“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景岳全书》诠释其用:“上行心肺,补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烦,解火炎之呕吐,退血燥之虚热;益精滋阴,泽肌润结;肺痿肺痈,咳唾衄血;经枯乳汁不行,肺干咳嗽不绝;降火清心,消痰补怯。”特别需要指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认为:“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对麦冬补胃益肺的功能予以诠释。

综合历代本草文献所述,麦冬功能概括为:(1)养阴生津(口干、燥渴,消渴、渴烦、止渴、补胃阴);(2)化痰止咳(定肺气、短气、肺痿、止嗽、下痰饮、消痰、定喘促、肺干咳嗽);(3)宁心安神(安魂定魄、止烦热、保神、安五脏、热狂、补怯);(4)清热泻火(寒热、客热、时疾);(5)清虚热(虚劳、五劳七伤、虚热);(6)解毒消痈(热毒、肺痈、吐脓);(7)驻颜(美颜色、身黑、令人肌体滑泽、泽肌);(8)健胃消食(伤饱、胃络脉绝、消谷调中、开胃、羸瘦、肥健、止呕);(9)利水消肿(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10)消痞散满(心腹结气、心下支满);(11)止血(血妄行、衄血);(12)益精种子(主泄精、强阴益精、通肾气、有子);(13)止痛(头痛);(14)通乳(乳汁不行)。    

二、麦冬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1.含麦冬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麦门冬为关键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7]检索,得含麦门冬复方2698首,用于743种病症。为便于对含麦门冬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分析,对相同或相近的病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终保留配伍频次≥12次者,得含麦门冬复方1958首。

在含麦门冬复方中,将用于消渴、消肾、消中、暴渴、虚渴、久渴等统归于消渴。将用于诸劳、热劳、急劳、气劳、风劳、心劳、肺劳、肾劳、肝劳、脾劳等同归虚劳。将惊悸、心虚惊悸、风惊悸、风惊恐、风惊邪、风邪癫狂等归于惊悸。伤寒包括伤寒潮热、伤寒余热不退、中风伤寒、伤风、伤寒两感等。治疗诸热、热病、骨热、客热、壮热、潮热、寒热等归于热病。将发背、热疮、痈疽、痈疮、久痈、诸疮肿、疖等统归疮疡。将肾虚、补益诸虚、补虚固精、补壮元阳、补虚驻颜色、补虚轻身延年归入虚损。用于咳嗽、诸咳嗽、久嗽、热嗽、痰嗽、暴咳嗽等归入咳嗽。用于呕吐、胃反、热吐、热呕等归为呕吐。用于乳石发动、乳石发烦渴、乳石发烦闷等归入乳石发动。将目涩痛、目赤痛、风目赤、暴赤眼、目赤肿痛等统归目赤肿痛。用于吐血、鼻衄、唾血、诸失血、大衄、诸血、呕血、肠风下血等归入出血。用于中风、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口呙、中风偏枯、风偏枯、急风等归为中风。用于时气、时气余热不退、时气劳复、时气烦躁、时气疫疠等归为时气。用于咽喉生疮、咽喉不利、咽喉肿痛、咽喉肿塞等归入喉痹。用于子烦、安胎、胎惊、漏胎等归入胎动不安。用于骨蒸肺痿、骨蒸烦渴、骨蒸羸瘦等统称骨蒸。用于脚气缓弱、风脚气、风湿脚气、干湿脚气等归入脚气。用于诸癖结胀满、痞气、虚劳心腹痞满、时气心腹痞满、五膈等归入痞满。用于惊痫、癫痫、热痫、痫、风痫等归入痫。用于头痛、眼眉骨及头痛、首风、偏头痛、风头痛等统称头痛。用于目昏暗、外障眼、内障眼、内外障眼、远年障翳、肝虚眼、目生肤翳等统称目昏暗。用于疟疾、劳疟、诸疟、久疟等归入疟疾。用于惊热、一切惊风、风脚弓反张、破伤风等归于痉病。用于霍乱、霍乱心烦、霍乱逆满、霍乱四逆、霍乱吐利等统称霍乱。用于热痰、痰饮、溢饮、一切痰饮等统称痰饮。用于淋秘、淋沥、血淋、沙石淋、热淋等归为淋秘。用于伤寒口舌生疮、时气口疮、口疮、伤寒舌肿等统称口舌疮。用于大便秘涩不通、大便不通、秘结等统称便秘。用于女劳疸、热病发黄、黄病小便淋涩、伤寒发黄等统称黄疸。

另外,所治病症还包括杂病和分类不详者,因数量较少而不再归类。

2.含麦冬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麦门冬复方分布病症频次≥12次者予以列表(见表1)。由表1可知,含麦冬复方用于消渴223首,独占鳌头。治疗虚劳和惊悸的复方排在2、3位。体现养阴生津、清心安神的功能。而用于热病、伤寒、疮疡、目赤肿痛、喉痹、时气、骨蒸、疟疾、淋秘、霍乱和黄疸等,多属现代医学感染性或传染性病症,多属火热、湿热和虚热所致病变。此外,用于虚损、咳嗽、呕吐、出血、中风、胎动不安、头痛、痫、痰饮等也占较大比重。说明含麦冬复方应用范围之广、主治病症之多。(待续)

曹景诚研究生|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中医杂志》已撰写发表

第 1 页,共 3 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