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吴茱萸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  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2010版《药典》中吴茱萸功能的考察,认为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能与《药典》相一致。但由古代本草文献所考察的健脾、逐风、除湿、活血、引热下行和消痰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吴茱萸复方治疗虚损、痹病、中风、疥癣、水肿、痰饮、带下、心腹疼痛、月水不调、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疮疡、口疮等病症,《药典》未曾收录。综合比较,初步认为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虚健脾、解毒、止咳化痰、平肝息风和止血是吴茱萸的潜在功能。

关键词:吴茱萸;《普济方》数据库;潜在功能

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一味中药跨病种检索,可得含此药复方在所有疾病的分布情况,再与历代本草学、《药典》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相比较,经过整理逻辑判断分析,能够反推此药物的基本功能,获取对药物传承和潜在功能的整体认识[2-8],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一、吴茱萸历代本草学功能考察分析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列为中品。“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侧重温通、下气、止痛、疏散之用。《名医别录》扩大到:“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药性论》新增:“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疗遍身(疒+群)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本草拾遗》云其“主心痛,下气,除呕逆,脏冷”;此外,“患风瘙痒痛者”、“中贼风,口偏,不能语者”、“鱼骨在人腹中刺痛”、“骨在肉中不出者”、“脚气冲心”均可治之。 并“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与“主痔病。”《日华子本草》补充“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癥癖,逐风,治腹痛、肾气、脚气,下产后余血。”

《本草蒙筌》言其“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膈冷气,窒塞不利。”并能“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本草纲目》新增:“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和“燥湿解郁。”《本草易读》充实了“祛痹杀虫。除腰脚之痿,消水肿而除疝气。肠风痔血最灵,舌苦口疮亦效。胸胁痞满之疴。小儿口疮,咽痛。阴下湿痒。”《本草新编》言“入诸肾脏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本草备要》补充“润肝燥脾,解郁,能引热下行。”《本草求真》取治“久滑冷泻,阴寒小腹作疼”。《得配本草》以其“疏肝”,“治一切厥气上逆。”

综合诸家本草,吴茱萸功能主要有:(1)温里散寒(温中、温脾气、积冷、胃中冷气、冷食不消、脏冷、心腹之冷痛、胸膈冷气);(2)降逆止呕(呕逆、吞吐酸水);(3)止咳化痰(咳逆、痰冷、消痰);(4止泻(霍乱、吐泻、泻痢、血痢、久滑、冷泻);(5)止痛(止痛、心腹痛、腹内绞痛、心痛、腹痛、厥阴头疼、疝气、肾气、阴囊作疝剜疼);(6)行气活血(心下结、奔豚气冲心、厥气上逆、利大肠壅气、开郁化滞、解郁、疏肝、除血痹、破癥癖、产后余血);(7)祛风除湿(逐风邪、除湿、遍身(疒+群)痹、通关节、腰脚之痿、祛痹、脚气);(8)利水消肿(水肿、入诸肾脏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10)解毒(喉舌口疮、舌苦口疮、小儿口疮、痈疽发背及发乳房、小儿火灼疮);(11)杀虫(恶虫毒、杀虫);(12)平肝息风(贼风);(13)止血(肠风、痔血)(14)补虚(健脾)。

二、吴茱萸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记载的吴茱萸功能与其在古代方剂中配伍应用之间的吻合情况,是考察两者差异性和差异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可能存在失传功能的重要手段。现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确认含吴茱萸复方治疗病症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借以提炼吴茱萸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再与历代本草和2010版《药典》相对照,深入考察这一问题。

1.含吴茱萸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吴茱萸为关键词,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查得含吴茱萸复方1535首,用于531种病症。对含吴茱萸复方所治病症相同或相近者进行归类,保留归类后配伍频次≥10次者,将含吴茱萸复方所治病症大体归为30类。

具体说来,将积聚、痃气、癖气、痃癖、诸癥、癥瘕、癥痞等归属积聚;虚损包括脾胃俱虚、虚劳、虚赢、虚劳不思饮食、虚损、虚劳赢瘦;将诸泻、冷痢、久痢、泄痢、下痢、滞下脓血归属泄痢;将血气心腹疼痛、心腹痛、心痛、血块攻筑疼痛、腹痛归属心腹疼痛;将胃虚冷、脾虚冷、冷气、三焦虚寒、痼冷归属虚冷;将脚气冲心、脚气缓弱、一切脚气、脚气肿满、干湿脚气归属脚气;疮疡包括头疮、一切恶疮、头面身体生疮、身体风毒疮、疮疡;将呕吐、噫酸、胃反、呕哕、膈气呕吐酸水、寒呕、干呕归属呕吐;将诸疝、寒疝、心疝、寒疝心腹痛、厥疝归属疝气;痹病包括腰脚疼痛、脚痹、风湿痹、风湿腰痛、诸痹、风痹;月水不调包括月水不调、月水不通、月水来腹痛、月水不利、月水不断;将伤寒可汗、伤寒杂治、伤寒两感、伤寒归属伤寒;将痞气、厥逆气、心腹胀满、伤寒心腹痞满、两胁胀满归属痞满;将咳嗽上气、诸咳嗽、咳逆上气、咳嗽短气归属咳嗽;将中风角弓反张、中风、贼风、中风失音不语、中风半身不遂、风口眼呙斜归属中风;水肿包括水气、水气遍身肿满、水肿、水气脚膝浮肿、石水;将诸疥、诸癣、疥癣、大风癞病、风癣归属疥癣;将霍乱转筋、霍乱心腹痛、霍乱、霍乱四逆归属霍乱;将膈气心胸中痛、五膈、膈气痰结、膈噎、膈气咽喉噎塞归属噎膈;将养胎、损胎、安胎、滑胎、妊娠归属胎动不安;跌打损伤包括治诸骨蹉跌、接骨、金疮血不止、打扑损伤、伤折疼痛;将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尽、产后恶血冲心、堕胎后血不出、产后恶露不绝归属产后瘀血;将赤白带下归属带下;将一切痰饮、留饮宿食、寒痰、痰实、留饮归属痰饮;将尸疰、五尸、走疰传尸、诸疰、诸尸归属尸疰;将口疮等疾、口疮、口舌疮、舌肿等疾归属口疮;寄生虫包括诸虫、三虫、九虫、五脏虫、诸虫伤;将大便秘涩不通、大便不通、大小便不通归属大便不通;时气包括时气令不相染易、时气宿食不消、时气疫疠、时气瘴疫,总计分为30类。另有少数病症,因病因病机不详,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2.含吴茱萸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将含吴茱萸复方所治30类病症予以列表(见表1,并附以柱状图。由表1可以看出,排在前五位的病症有积聚、虚损、泄痢、心腹疼痛和虚冷。五个病证与湿、寒、瘀、虚密切相关。其后的脚气、呕吐、疝气、痹病、月水不调等,大体亦属此类。当然,其中呕吐、咳喘、霍乱、痞满、噎膈又与气机上逆、紊乱有关。此外,含吴茱萸复方在疮疡、伤寒、中风、水肿、疥癣、胎动不安、跌打损伤、产后瘀血、带下、痰饮、尸疰、口疮等病症也有较多分布,这些病症的病因病机则间或其他的表现形式,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

(待续)

李然、刘立萍副教授撰写 |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已撰写发表

大黄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三、大黄古今功能主治比较分析

1.大黄古今功用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学记载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利大便”。古代含大黄复方则用于便秘、痞满、食积、疳疾等病症。2010版《中国药典》确定“泻下攻积”功能,用于“实热积滞便秘”,与古代文献相一致。历代本草学以大黄除痰实、肠间结热、温瘴热候、疮疥痈毒、下痢赤白、里急腹痛、退火疮、消痈肿,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疮疡、痈疽、目赤肿痛、瘰疬、伤寒、热病、时气、疟疾、黄疸、淋秘、诸痢等病症,发挥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功能。《中国药典》确定“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功能,用于“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湿热痢疾”、“淋证”,与古代文献基本相吻合。历代本草学用大黄下瘀血、血闭、破癥瘕积聚、通女子经候、破留血、调血脉,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癥瘕积聚、跌打损伤、月水不调和恶露不尽等。在《中国药典》中以“逐瘀通经”,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得到一定体现。历代本草学载大黄能“退湿热、治黄疸”,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黄疸,《中国药典》以“利湿退黄”继承了传统功用。

2.大黄古今功用异同部分考察分析

(1)利水消肿

《本经》以大黄“通利水谷”,《药性论》则称“利水肿”,《日华子本草》泄“水气,利大小便”,《景岳全书》“通水道”,大黄利水消肿得到多部本草的认同。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诸肿、水肿、小便不通等水肿病症,用方132首,治疗大小便不通用方82首,提示大黄确有利水消肿功能。而2010版《中国药典》未能作为基本功能收载其中。

(2)止痉

客观地说,历代本草中并无大黄主治痉病的直接记载。但古代含大黄复方却广泛用于痫、一切痫、惊痫、风痫、热痫、癫痫、惊热、一切惊风、急惊风、急慢惊风等痉病,用方高达162首。据此确认大黄或有止痉的潜在功能。2010版《中国药典》未能予以收录。

(3)平肝息风

如同止痉功能一样,历代本草并无相关功能阐述和主治病症记载。但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中风至少有36首,具体包括中风、风口眼呙斜、卒中风等。这不太可能是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大黄的偶然现象。故而推测大黄或许具有平肝息风的潜在功能。

(4)止血

自《本草衍义》引述张仲景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之后,大黄止血功能方在后世本草学中得以流传。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诸失血病症59首,与仲景大黄应用经验和后期本草记载完全相照应。而2010版《中国药典》仅提及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对于用生品大黄“止血”的传统功能未能收录。

(5)止痛

《名医别录》载大黄治“小腹痛”,《本草纲目》载“治里急腹痛”。《药征》曰“治腹痛”。《普济方》数据库中,含大黄治疗各种疼痛(包括头痛、腹痛、牙痛、腰痛和身痛)的方剂有94首,治疗跌打损伤的方剂有87首,充分显示大黄具有止痛作用。而2010版《中国药典》仅将大黄用于肠痈腹痛、酒大黄用于齿龈肿痛,并未收录“止痛”功能。

(6)宁神定狂

可以注意到,《名医别录》最早用大黄“除痰实”,《药性论》称“破痰实”,《景岳全书》疗“阳狂,除斑黄谵语,涤实痰”,《得配本草》则“滚顽痰”,无论实痰还是痰实,皆属热痰。狂之为病,主要病机也为痰热。另外,古代含大黄复方治疗心神不安(包括伤寒发狂、时气发狂、癫、热病狂言)53方,印证大黄有宁神定狂的潜在功能。

3.大黄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通过对大黄古今功用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大黄功能尚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提高,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中可归纳出大黄“利水消肿、止痉、平肝息风、止血、止痛、宁神定狂”等潜在功能,经文献考察发现,其潜在功能已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

(1)大黄“利水消肿”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研究证实,大黄能改善肾衰大鼠的肾功能,使肾衰大鼠尿蛋白明显下降,疗效与地塞米松相当[3]。大黄水煎液可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延缓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 [4]。大黄水煎液可显著性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大、小鼠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的异常增高[5]。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38例给予大黄治疗,经大黄治疗后腹水明显减轻,肝功、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 [6]。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尿素和血肌酐明显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消化道症状及水肿改善明显[7]

(2)大黄“止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大黄水煎液可减少小鼠电惊厥发作次数,延长小鼠惊厥的潜伏期,延长癫痫大鼠发作潜伏期,提高大鼠脑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对癫痫有一定防治作用[8]。大黄素可减轻癫痫大鼠脑水肿,升高脑皮层SOD、Na+-K+-ATP 酶活性,降低MDA水平,对癫痫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9]。大黄合剂治疗癫痫患者36例,能明显改善患者脑电图,提示大黄对中枢兴奋性有抑制作用[10]。大黄水煎液能明显减少癫痫患者的发病频率,疗效显著[11]

(3)大黄“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研究证实,大黄能明显减少大鼠创伤后脑水肿模型各时间点的脑含水量,且明显减轻超微结构大鼠星胶质细胞的足突肿胀[12]。生大黄可降低肝素合胶元酶制成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水肿[13]。大黄能有效减轻急性出血性卒中大鼠继发纤溶亢进引起的中枢神经二次损伤,作用与大黄抑制急性出血性卒中大鼠中枢tPA mRNA及PLG mRNA表达有关[14]。给急性脑出血患者口服大黄水煎液,连服1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肿吸收体积变化均优于对照组[15]。此外,大黄有益于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16]

(4)大黄“止血”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大黄水提物能显著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随剂量的增加作用增强[17]。大黄止血灵治疗各种鼻衄200例,总有效率为94.5%。动物实验表明,大黄止血灵对家兔离体主动脉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其作用类似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18]。用生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5例,总有效率为86.7%,疗效显著[19]。单味大黄粉治疗19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高达 95.8%,明显优于止血剂甲氰咪弧[20]。胃溃疡出血患者胃镜下喷大黄粉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21]。大黄粉治疗球结膜下出血患者,可加快球结膜下出血的吸收速度,缩短病程[22]

(5)大黄“止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酒大黄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酒大黄能提高热板法疼痛模型小鼠痛阈,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提示酒大黄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23]。研究发现,大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腹痛有明显的止痛作用[24]。临床观察证实,生大黄确能显著解除胆道括约肌、十二指肠的痉挛,使其松弛,并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使蛔虫退出胆道,从而使腹痛缓解、消失[25]。将大黄粉与白醋调糊状敷于30名患者患处,48小时后患者四肢、关节、肩背腱鞘部位的红肿疼痛症状消失[26]

(6)大黄“宁神定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大黄水提取物行为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其有抗甲苯丙胺作用,能抑制大鼠自发运动、抑制摘除臭球鼠的攻击行为及抑制四氢大麻酚诱发的异常行为,具有抗精神病作用[27]。大黄水提物对实验大鼠或小鼠腹腔给药,开展行为药理学、神经化学研究,发现大黄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28]。大黄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结果联合疗法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执行能力[29]。以大黄片为主合并少量抗精神病药治疗狂证患者,结果患者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分明显减少,尤其对兴奋躁动、伤人毁物、夜不寐和喜怒无常疗效较佳[30]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学和古代方书中大黄功用未被《中国药典》收载的潜在功能,确有一部分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大黄潜在功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

[3] 李晓冬,马聘,朱荃.大黄对电灼所致大白鼠实验性慢性肾衰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3):29-30

[4] 王平,李春雨,沈晓飞.大黄水煎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5):91-94

[5] 徐世军,马永刚,邓超.大黄保留灌肠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5):69-71

[6] 黄以群,林珍辉,许正锯. 大黄对肝硬化腹水及其血清中TNF-α、内毒素、一氧化氮的影响[J] .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0):12-13

[7] 王志红.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72例疗效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32-333

[8] 张文风,梁茂新.大黄“息风止痉”功能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74-76

[9] 顾建文,郑崇勋,杨文涛.大黄素对大鼠癫痫模型的脑保护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7(5):676-680

[10] 李翠莹,杨继庆,顾建文.大黄合剂对癫痫患者长时程视频脑电定量监测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1):41-43

[11] 王朝侠,李宜琴,宁江颖.大黄合剂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153-154

[12] 段英杰,刘兴波,莫莉.大黄对大鼠实验性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1):23-25

[13] 孔令越,陈汝兴,邹刚.生大黄治疗脑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3):272-728

[14] 蔡定芳,戴巍,陈依萍.大黄对急性出血性卒中大鼠中枢神经二次损伤纤溶机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38-41

[15] 封茂燕,李爱民.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脑出血33例[J].中国药业,2012,21(8):79-80

[16] 明淑萍,刘琼,陈克进.大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5):13-14

[17] 林声在,张朝凤,刘晓东.大黄、虎杖、何首乌止血作用的比较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6):553-555

[18] 杨学爽,范宝印,孙平旺.大黄止血灵治疗鼻衄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1993,2(2):31-32

[19] 俞峻.生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49-250

[20] 李锐,和心依,肖燕.单味大黄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697-2698

[21] 龚伟.胃镜下喷大黄粉治疗胃溃疡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3):120-121

[22] 张立,张义兵,刘莎.大黄粉治疗球结膜下出血43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96-97

[23] 王梅,陈俊荣,宋翠荣.酒大黄的镇痛抗炎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5):255-257

[24] 钦丹萍,周亨德,乔焦.大黄对急性胰腺炎腹痛的止痛作用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 10(1):56

[26] 陈毓秀,吴中卫.生大黄治疗胆蛔疼痛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1996,17(10):25

[26] 刘国应.大黄外敷治疗腱鞘炎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8):622-623

[27] 赵建新,田元祥,译楚.大黄对精神活动的影响[J].国医论坛,1994,45(3):48

[28] 厉彦民,大黄对精神的作用[J].国外医学情报,1994,1:13-14

[29] 杨永和,刘冬梅,徐进.大黄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4(19):335-337

[30] 孙玲,郭文,李华萍.大黄片为主治疗狂证5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5(2):29-30

刘丽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大黄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对历代本草、《普济方》数据库、2010版《中国药典》中大黄功用的比较,确认大黄传统功用的核心内容与《中国药典》记录基本相符,但由历代本草中总结出来的利水消肿、止血、止痛、宁神定狂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大黄复方治疗痉病、水肿、疼痛、诸失血、中风等病症,并未被2010版《中国药典》所收录。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分析,初步确认利水消肿、止痉、平肝息风、止血、止痛、宁神定狂是大黄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大黄;潜在功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大黄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据《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记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以活血破癥、攻逐邪热、消食通便为特征。《名医别录》充实“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诸用,大体囿于《本经》功用范围之内。《药性论》所述“消食,涤五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日华子本草》以其“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疖痈毒”,两书保留了主流功用,新增利水肿、消热毒痈疮、清时疾温瘴、通利关节等用途。特别需要指出,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明确:“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方由大黄、黄连和黄芩3药组成,大黄剂量是另两药剂量之和,凸显大黄凉血止血、活血止血的重要功能,但历代本草均未予以介绍,宋代《本草衍义》引述此文,使大黄止血在本草学中确定下来。

金元以来,大黄功用进入整理、归纳、理论升华时期,其主治范围也有少许拓展。《本草纲目》增“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得配本草》认为:大黄“滚顽痰,散热毒,痘初起血中热毒盛者宜之”。《景岳全书》归纳其用:“推陈致新,直走不守,夺土郁壅滞,破积聚坚癥,疗瘟疫阳狂,除斑黄谵语,涤实痰,导瘀血,通水道,退湿热,开燥结,消痈肿。”《本经逢原》概括其功“专于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破癥瘕,消实热,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本草分经》 侧重“治一切实热、血中伏火”。《药征》强调“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诸家本草所述互有异同,但基本功能未能超出早期本草确定的基本框架之内。

综合诸家本草记载,大黄功能主要概括为:(1)泻下攻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利大便、肠间结热、实热燥结)。(2)清热泻火(寒热、小儿寒热、温瘴、热候、潮热、时疾、瘟疫、实热、血中伏火)。(3)清热利湿(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黄疸、退湿热、发黄)。(4)解毒消痈(贴热毒肿、蚀脓、疮疖、痈毒、诸毒、疮疡、疔毒、诸火疮、痈肿、肿脓、肿毒)。(5)活血化瘀(下瘀血、血闭、破癥瘕积聚、诸老血留结、通女子经候、破留血、调血脉、导瘀血)。(6)消痞散满(平胃下气、通宣一切气、心腹胀满、泄壅滞、泻痞满、胸满、腹满)。(7)利水消肿(通利水谷、利水肿、水气、利小便、小便不利、通水道)。(8)止血(吐血、衄血)。(9)止痛(小腹痛、腹痛)。(10)消食导滞(留饮宿食、消食、通积滞)。(11)宁神定狂(阳狂、谵语、痰实、实痰、顽痰)。

二、大黄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一般来说,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药物功用其在古代方剂中配伍应用之间应有较高的一致性,是发现药物可能存在失传功用的重要手段。现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确认配伍大黄复方治疗病症的总体构成和分布情况,以期提取大黄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再与历代本草及2010版《中国药典》[2]相对照,结合统计学分析,深入考察这一问题。

1. 含大黄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大黄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检索,查得含大黄复方4368首,用于975种病症。为便于对含大黄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分析,对配伍频次≥2次,相同或相近的病症作分类归纳整理,得含大黄复方3791首,用于种587病症。

经检索发现,含大黄复方治疗癥瘕包括积聚、痃癖、食癥、癥瘕、诸癥、血癥等。疮疡包括毒肿、诸疔疮、发背、汤火疮、痈疮、热肿、疖等。便秘包括大便秘涩不通、风秘、大肠实等。伤寒包括伤寒、伤寒两感、伤寒四日候、伤寒潮热等。目赤肿痛包括目赤肿痛、目积年赤、目赤痛、暴赤眼等。痈疽包括诸痈疽、诸痈、乳痈、痈疽、熛疽等。痉病包括惊痫、风痫、热痫、惊热、急惊风等。月水不调包括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不利等。痞满包括一切气、痞气、痞结、五膈等。水肿包括诸肿、水肿、十水、水气等。热病包括诸热、风热、骨蒸、壮热、骨热等。时气包括瘟病、时气二日、时气六日等。疼痛包括头痛、牙齿疼痛、心腹痛、腹痛、腰痛、身体疼痛等。跌打损伤包括从高坠下、诸骨蹉跌、打扑损伤、坠车落马等。黄疸包括黄疸、诸黄、酒疸、急黄、发黄等。瘰疬包括诸瘰疬、瘰疬、瘰疬结核、瘰疬寒热等。咳嗽包括肺脏壅热、咳嗽、热嗽等。疟疾包括疟疾、诸疟、山岚瘴气疟等。食积包括留饮宿食、宿食不消、伤饱等。内外障眼包括外障眼、将变内障眼、内外障眼等。疳积包括丁奚腹大、哺露、气疳、脑疳等。恶露不尽包括产后恶露不尽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绝等。诸失血包括伤寒鼻衄、吐血、大衄、肠风下血、呕血等。心神不安包括伤寒发狂、时气发狂、癫、热病狂言、风惊恐等。脚气包括干湿脚气、一切脚气、脚气缓弱、脚气等。喉痹包括喉痹、咽喉肿痛、咽喉肿塞等。风瘙痒包括风瘙瘾疹、诸疥、疥癣、风瘙痒等。痰嗽包括一切痰饮、热痰、风痰等。诸痔包括诸痔、痔漏、肠痔、久痔等。淋秘包括血淋、膀胱实热、小便淋秘、淋沥等。中风包括中风、风口眼呙斜、卒中风等。呕吐包括胃反、呕吐、呕逆等。诸痢包括诸痢、热痢、血痢等。消渴包括消渴、消渴饮水过度、消中等。口舌疮包括口舌疮、口疮、热病口疮等。虚劳包括虚劳、热劳、虚劳潮热等。解诸毒包括解食牛马猪羊犬等中毒、解诸毒、解酒毒。脾胃虚弱包括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脾胃俱实等。眩晕包括风头旋、风头眩等。虫疾包括诸虫、蛔虫等。另外所治病症因方剂数量过少,故不再归类。

2.含大黄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大黄复方分布于40类病症的情况列表(见表1)。可以看出,含大黄复方以治疗癥瘕独占鳌头,方达344首。若将疮疡与痈疽合计,高达508首。用于大便不通者259方,处于第3位。其后所治病症中,伤寒、目赤肿痛、热病、时气、黄疸、瘰疬、疟疾、喉痹、淋秘、诸痢等多属当今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多为实热、湿热和热毒所致。包括癥瘕在内的月水不调、疼痛、跌打损伤、恶露不尽等,则与瘀血阻滞有关。所治便秘、痞满、食积、疳疾等责之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此外,含大黄复方还用于痉病、水肿、咳嗽、心神不安、脚气、风瘙痒、痰嗽、诸痔等,与历代本草学所述功用基本相吻合。

 

 刘丽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丹参潜在功能发掘与利用(2)

三、丹参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丹参古今功能一致性考察

《本经》最早记载丹参主治积聚,有破癥除瘕之功,自《日华子本草》以其通利关脉,破宿血,补新生血,落死胎,止血崩,调妇人经脉不匀,丹参活血化瘀功能才得以确认。并借助古代含丹参复方广泛用于痹病、痈疽疮疡、诸痛、癥瘕积聚、月水不调、恶露不尽等属瘀血阻滞的病症。此外,丹参宁心安神以多种表述形式得到历代本草的普遍认可与传承,古代含丹参复方通过治疗惊悸再度印证了这一功能。2010版国家《药典》确认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与古代本草功能认识和方剂文献具体应用相吻合。亦即,丹参的主流功用在国家《药典》中大体保留下来。而用于胸痹心痛,则是现代增补的主治内容。

2.丹参古今功用差异性考察

通过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古代对丹参功效的认识甚为丰富,配伍应用广泛。其中不少功用现代国家《药典》没有收载。

(1)平肝息风

中医中风有外风、内风之别。依据病症归类整理中中风涵盖的具体病名及其所属症状分析,其中肾中风、心中风、肺中风、脾中风、肝中风属脏腑中风;诸风杂治、中风身体不遂、风痱、中风偏枯、风口眼呙斜、中风半身不遂、风偏枯、偏风、风亸曳、风腲腿、筋实极属中风中经络。因而,此处所谓中风皆属内风范畴。配伍丹参方剂治疗中风59首,居首位。另外,《日华子本草》亦有治疗四肢不遂的记载。进而提示丹参有平肝息风的潜在功能。

(2)止痉

《名医别录》记丹参治疗腰脊强。古代配伍丹参多应用于惊痫、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一切痫、破伤风、柔风、一切惊风、痫瘥复发、肝病筋急、肝风筋脉拘挛、痫、风脚弓反张等痉病,用方19首,列第九位,提示丹参有止痉功能。

(3)利水消肿

历代本草并无丹参治疗水肿的记载,不过,古代含丹参复方有9首用于诸肿、水肿、水癥、水肿咳逆上气、肺气面目四肢浮肿、卒浮肿、血分水分肿满等病症,其利水消肿作用值得关注。

(4)壮骨

《药性论》最早记载丹参治“脚弱”,《四声本草》则“治风软脚,可逐奔马。”古代含丹参复方用于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骨极、骨痹等病症,为确定其壮骨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5)祛风除湿

自《名医别录》记录丹参治疗腰脊强、脚痹后,《本草经集注》补治风痹,其后本草学又用于疼痹、通利关节,为丹参祛风除湿提供了有力证据。古代含丹参复方大量用于腰脚冷痹、风湿痹、历节风、著痹、风痹、热痹、行痹等。加之古代含丹参复方大量用于湿邪为患之脚气。进一步证明丹参确有祛风除湿功能。《药典》虽称治疗“热痹疼痛”,但未在功能中体现。

(6)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本经》用丹参治疗“寒热”,《名医别录》则“除风邪留热”,《日华子本草》主“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用于恶疮、肿毒、丹毒、赤眼、热温等,三书所记均火、热、毒所致病症。古代含丹参复方方因应本草所述,用于痈疽、疮疡、热病、五尸、骨蒸、瘰疬等,说明丹参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的功能。《药典》称其“凉血消痈”,难以完整概括丹参功用。

(7)止咳

尽管历代本草未曾记载丹参止咳,但古代含丹参复方却用于气嗽、热嗽、咳嗽熏法、五脏诸嗽、咳嗽上气、肺实、肺虚等相关病症,提示丹参或有止咳功能。

(8)安胎

《日华子本草》即认为丹参能“安生胎”,配伍丹参方剂亦用于养胎胎教、滑胎、胎惊等胎动不安。提示丹参或有安胎的功能。

3.丹参潜在功用现代研究与应用考察

(1)丹参“平肝息风”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表明,丹参可延长沙土鼠双侧颈动脉结扎后的存活时间,显著降低脑缺血动物的脑指数[5],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动物的脑组织损害,提高SOD活力[6],上调缺血再灌注时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7],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临床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疗效,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8]

(2)丹参“止痉”的实验研究

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均能缓解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紊乱,减少痫样放电,提高惊厥阈,从而降低痫发作[9]。丹参可降低癫痫鼠大脑皮质及海马区异常神经元的数目和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提高癫痫大鼠脑热休克蛋白70在脑内的表达,对癫痫所致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0]

(3)丹参“利水消肿” 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丹参能下调大鼠肾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使尿AQP2含量降低,促使肾小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增加尿量,减轻肾组织肿胀[11]。另外,丹参可改善肾功能,调节Scr、BUN、Ccr,对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均有改善作用[12]。临床联合丹参治疗糖尿病肾病,在尿β2微球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肾功能等方面的疗效均由于单一用药[13]

(4)丹参“壮骨” 实验研究

丹参能促进成骨细胞样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合成和分泌更多的骨质基质,还能加速钙盐沉积及骨组织形成[14],提高废用性骨质疏松胫骨骨密度,尤其以预防松质骨为主[15]。丹参水提物能降低骨小梁表面破骨细胞的数目和周长,增加骨形成率[16]。丹参可能是通过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从而促进骨膜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殖、移动、聚集,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偶联骨形成和骨吸收[17]而发挥其壮骨作用的。

(5)丹参“祛风除湿” 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实验证实,丹参注射液可改善关节粘连模型兔的关节活动度,降低关节粘连计分、髌上囊前壁滑膜病变组织学计分及组织总胶原含量,可有效预防关节粘连[18]。临床上对类风湿关节炎手关节肿痛患者43例以丹参冻干粉针足三里、三阴交、外关、八邪穴位注射,治疗后指间关节周径平均值、关节压痛数均降低[19]。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也可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

(6)丹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以传统工艺加水煎煮丹参所得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21],水溶性成分的抑菌作用强于脂溶性成分[22]。丹参醇提掖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有抑菌作用,其中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23]。丹参在体外可抑制艾滋病病毒Ⅰ型逆转录酶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在人T淋巴细胞和外周单核细胞培养中抑制艾滋病病毒P24抗原。

(7)丹参“止咳”临床应用

丹参注射液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对祛痰有辅助作用,对肺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可抑制炎症和提高通气功能[24]。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5%[25]。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肺炎,能有效缩短咳嗽消失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治疗时间等,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26];对不同年龄支气管肺炎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明显缩短发热、咳嗽、喘、肺部音及胸片阴影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27]

(8)丹参“安胎”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丹参成分丹参酮、丹参醌、丹酚酸,与黄芪有效成分相配合可通过降低滋养细胞 MMP-9mRNA 表达,防止胎盘出血,从而维持妊娠,且不但在妊娠早、中期对滋养细胞侵入及胎盘重构、蜕膜重塑过程起调控作用,晚期还可减轻胎盘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阻抑母胎介面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胎盘后出血、胎盘早剥等[28]。临床观察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滋养细胞和黄体功能,调节免疫,从而在单独使用或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应用时,能有效治愈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导致的反复性流产及不明原因的反复性流产[29]

综上所述,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为证实丹参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功能提供了有力佐证,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安    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2] 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3] 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4] 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5]牛映雪,鹿国晖,刘杨.中药丹参、川芎嗪防止脑缺血实验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9

[6]陈红梅,杜昌华.丹参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保护的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5):578-579

[7]吴国翠,李    静,李卫平,等.黄芪提取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Bp65,ICAM-1和TNF表达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4):28-29.

[8]倪海斌,汪东良,韩威威,等.丁苯酞(恩必普)联合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53-55

[9]Kuang PG, Lizz, Zhang FY,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Composita on Cerebral ischemia.J Trad Chin Med, 1995, 15( 2): 135

[10]尚    伟,迟兆富,谢安木,等.丹参对癫痫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中成药,2000,22(2):148-151

[11]董晓静,郭亮锋,姚锐.丹参调节肾组织AQP2效应与其“活血利尿”关系.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62-3165

[12]吴凡玉,李红艳.丹参改善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5-16

[13]王    群,宰国田,陈汝红,等.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在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价值.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2):1474-1476

[14]张晓峰,张晓云,刘宏艳.丹参注射液髓关节腔内注射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27 例.中医药信息,2001,18(3) : 37

[15]亓新学.丹参对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影响的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30(4):8-10

[16]崔    燎,邹丽宜,刘钰瑜,等.丹参水提物和丹参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和防治泼尼松所致大鼠骨质疏松.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3):286-291.

[17]许碧莲,吴    铁,张新乐,等.复方丹参对家兔骨折愈合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588-589

[18]段    戡,袁长深,姚弘毅,等.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预防关节粘连的实验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2):1739-1742.

[19]蔡明明.穴位注射丹参冻干粉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手关节肿痛43例.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21,23.

[20]邓物鲜.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骨性关节炎55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6,12(1):47-49.

[21]孙吉兰,常云亭,宋海英,等.丹参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725

[22]周    静,李惠芬,王洪志,等.丹参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抑菌作用的考察.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30-2131

[23]王庆银,姚庆强.丹参提取液体外抑菌活性研究.食品与药品,2010,12(05):184-187

[24]初永华,刘新华,王丽萍.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35

[25]杨士勤.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2006,23(5):40-42.

[26]吴道荣.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87-88

[27]王太艮,段燕.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同年龄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作用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59-60,62

[28]王若光,尤昭玲,李春梅,等.黄芪丹参复方成分对模型孕鼠滋养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RNA 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3):41-43.

[29]王丽娜,卫爱武,刘蔚霞.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反复性流产30例.四川中医,2006,24(5):79-80.

赵    磊博士生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丹参潜在功能发掘与利用(1)

摘  要: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丹参功用,检索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症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整体功用,进而与2010《药典》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除与《药典》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丹参还广泛应用于中风、弊病、骨痿、水肿、诸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病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初步认为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为丹参的潜在功能。

关键词:丹参;本草学;《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药典》;潜在功能

 通过考察历代本草学专著,再结合古代含药物配伍方剂的应用情况就可较全面地掌握某一药物的传统功能。采用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式,将古代总结出的功用与2010版国家《药典》相对照,即可发现业已遗失的潜在功能[1-3]。采用这一方法,对丹参进行系统的古今文献考察,旨在发掘和论证失传的潜在功能,为扩大丹参临床应用范围,提供文献、理论、实验和临床多方面的佐证。

  一、丹参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丹参药用历史悠久,列为《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上品,“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名医别录》补充“主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两书益气养血之外,侧重祛除内外实邪。《本草经集注》陶注云:“酒渍饮之,疗风痹”。《药性论》认为“能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萧炳《四声本草》曰:“酒浸服之,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日华子本草》增补甚众:“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其中妇科病症之用,为《妇人明理论》所述:“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藭、芍药故也”(引自《本草纲目》)奠定了理论基础。于是,“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一直盛传下来。此后,《滇南本草》以其“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对安神功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明清时期,对丹参归经多有论述,或“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本草纲目》);或“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本草经疏》);或入“心、脾、肝、肾血分之药”(《本草正》);或“入心、肺、肾三经”(《本草再新》),主要围绕前期确定的功用所作的药性阐述,并未增加新功用。

综合历代本草所述,丹参功能大致概括为:(1)活血祛瘀(积聚、破癥除瘕、破宿血、去瘀、落死胎、瘿赘);(2)益气养血(益气、补新生血、生血、长肉生肌);(3)宁心安神(止烦满、百邪鬼魅、养神安志、心烦、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狂闷);(4)凉血消痈(恶疮、肿毒、丹毒);(5)清热泻火(寒热、除风邪留热、赤眼、疗眼疼);(6)和血调经(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7)安胎(安生胎);(8)祛风除湿(脚痹、风痹、疼痹、风软脚、通利关节);(9)止痛(骨节疼痛、头痛);(10)理气(结气、腹痛气作);(11)平肝息风(四肢不遂);(12)止痒(疥癣);(13)壮骨(脚弱、风软脚)。

二、丹参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1.含丹参复方所治病症分类

以丹参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4]检索,得方剂510首,用于275种病症。为便于含丹参方剂所治病症构成的分析,对所有病症进行归类整理。

将中风、中风身体不遂、偏风、风腲腿、中风偏枯、风口眼呙斜、中风半身不遂、风偏枯归为中风;将风腰脚疼痛、腰脚冷痹、风湿痹、历节风、肾痹、著痹、诸痹、风痹手足不遂、风痹、风湿腰痛、风身体疼痛、热痹、筋痹、脚痹、行痹、肾著统归痹病;把痈疽、五色丹毒、阴肿痛、汤火疮、热疮、瘑疮、诸发、诸痈疽、乳痈、毒肿、诸瘰疬归属痈疽疮疡;疥癣瘙痒包括大风癞病、诸疥、风瘙痒、疥癣、风瘙瘾疹、风癣、疥、疬疡风;脚气包括脚气缓弱、脚气痹挛、脚气肿满、风脚气、脚气冲心、脚气上气、脚气心腹胀满;虚损包括肾虚、虚损、脾虚冷、精极、平补、膀胱虚冷、四季补益、补虚益气、胃虚冷、虚羸;诸热包括风热、伤寒、伤寒后阴阳易、中风伤寒、伤寒余热、伤寒汗后余热不除、中风发热、三焦实热、诸热;诸痛包括腰脚疼痛、五种腰痛、卒腰痛、腰痛、久腰痛、腰胯疼痛;痉病包括惊痫、一切痫、破伤风、柔风、一切惊风、痫瘥复发、痫、风脚弓反张;月水不调包括崩中漏下、月水不调、月水不利、月水来腹痛;癥瘕积聚包括积聚、八瘕、痞结、癥瘕积聚、疝瘕、寒癖、痃癖不能食、癥痞;虚劳包括风劳、虚劳、肾劳、虚劳少气、心劳、热劳、肝劳;目昏暗包括目见黑花飞蝇、肝虚、肝虚眼、目风眼寒、目风泪出;惊悸包括心虚、阳厥、风惊恐、惊悸;咳嗽包括气嗽、热嗽、咳嗽上气、肺实、肺虚;水肿包括水肿、诸肿、卒浮肿、水癥;恶露不尽包括产后血晕、产后恶血冲心、堕胎后血出不止、产后恶露不尽腹痛;胎动不安包括养胎胎教、滑胎、胎惊。骨痿包括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骨极、骨痹;失血包括诸失血、伤寒发斑、伤寒鼻衄;消渴包括消渴后虚乏和虚渴。

另外,配伍丹参方剂还用于治疗便秘、中毒、喉痹、痰饮、痔疮、难产、耳聋等病症,共29类。将归纳后居前列的病症与方剂数量列表(见表1)并以柱状图标识(如图1)。

2.含丹参复方所治病症构成分析

从表1不难看出,古代配伍丹参方剂以治疗中风居于首位。治疗痹病的含丹参复方紧随其后,用方55首。居3-6位的分别是痈疽疮疡、疥癣瘙痒、脚气、虚损,各病症所用含丹参复方数量十分接近。总体来看,中风、痹病、疥癣瘙痒、痉病等皆属风邪为患,因风的性质各不相同,丹参或平肝息风,或祛风除湿,或祛风止痒,或息风止痉,以取其效。所治痈疽疮疡、诸热病、瘰疬同属现代感染类疾病,分属火热、热毒、湿热之类;治疗诸痛、癥瘕积聚、月水不利、恶露不尽则与其发挥活血祛瘀、和血调经的功能有关。此外,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脚气、虚劳、咳嗽、水肿、胎动不安也占一定比重。事实说明,古代含丹参复方所治病症分布广泛,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

赵磊博士生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已拟定发表

薏苡仁潜在功能的挖掘与利用(2)

3 薏苡仁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3.1 薏苡仁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本草经》明确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祛风除湿作为主流功能得到历代本草普遍认可和传承,同时进一步拓展到水肿、脚气、淋涩、泄痢等湿邪为患的病症。《本草纲目》总结其前本草所述,确认薏苡仁有“健脾益胃”功能,得到后世本草学的肯定。自《药性论》用于“吐脓血”、《本草图经》治肺痈,薏苡仁清热排脓功能得以确认。这三方面功能在古代含薏苡仁复方的临床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2010版《药典》确定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增加“清热”功能,用于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大体继承了薏苡仁的主流传统功能。需要指出,把薏苡仁用于癌肿写进《药典》,显系新近增益的功用。这与康莱特注射液(软胶囊)以薏苡仁油为主要成分治疗肺癌、肝癌等癌症有关,似乎也印证了古代含薏苡仁复方用于癥瘕积聚的功用。

3.2 薏苡仁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3.2.1息风止痉  在历代本草中,未见薏苡仁用于中风的直接记载。古代含薏苡仁复方大量用于中风、偏风、诸风杂治、中风偏枯、中风舌强不语、风口眼呙斜等中风病症,总计87首,仅次于痹病89首;又有治疗风角弓反张、一切惊风、破伤风等痉病方8首,说明薏苡仁或许具有息风止痉的潜在功能。但是,2010版《药典》及现行《中药学》教材均未注明这一功能。

3.2.2生津止渴  本草学记载了薏苡仁主消渴、主渴消、止烦渴的功效,古代含薏苡仁复方也用于消渴、肾消小便白浊、虚热渴、消中等的治疗,古代本草、方剂所论基本吻合,提示薏苡仁有生津止渴功能。这一功能也未被国家《药典》所认同。

3.2.3止痛  古本草中以薏苡仁治疗痹病为主流功用,并有“止痹痛”的记载;古代含薏苡仁复方用于痹病89首,同时用于身体疼痛、腰脚疼痛、头痛、胸痹心痛、脾痛等多种疼痛,计14首,有理由确认薏苡仁具有止痛的潜在功能,《药典》对此并未予以明确。

3.2.4止咳  《本草经》即明确薏苡仁有“下气”之功,后世本草尚有主肺痿、咳嗽涕唾的记录;古代含薏苡仁复方亦治疗咳嗽、咳嗽上气、喘嗽、肺痿、肺实等病症。本草学所述与古代方剂学所用两相吻合。

综上所述,初步确认薏苡仁具有息风止痉、生津止渴、止痛和止咳等潜在功能。

4 薏苡仁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4.1薏苡仁“息风止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薏苡仁可明显减轻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肢活动能力,结合井穴放血运用疗效更佳[2]。薏苡仁可通过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发挥预防性治疗脑中风的作用[3]。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还可明显提高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的48h存活率和存活时间[4]。这些数据为薏苡仁息风止痉提供了实验支持。

   4.2薏苡仁“生津止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薏苡仁醇提物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降糖消渴胶囊[5]。研究发现,薏苡仁多糖能够提高体内SOD活性,抑制氧自由基对β细胞膜的损伤,从而发挥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6];亦可通过增加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及氧化代谢过程,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7];并且能够量效相关地降低血清LPO水平,提高红细胞与胰腺SOD活性,从而对抗脂质过氧化对机体的损伤[8]。

4.3薏苡仁“止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已明确,薏苡仁内酯是薏苡仁的有效成分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镇静、镇痛、降温及解热的作用。薏苡仁油有镇痛作用,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痛阈值),减少扭体次数 [9]。通过小鼠热板法、甩尾法和醋酸扭体法发现,薏苡仁提取物4个极性部位中,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的镇痛效果较正丁醇和水液部位明显[10]。薏仁降浊汤能有效地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足肿胀、改善足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减少PGE2水平,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11]。薏苡仁汤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降低患者炎性活动度,且起效快、副作用少[12]。

4.4薏苡仁“止咳”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茯苓、薏苡仁、冬瓜子能够通过下调TGF-β1、TNF-α水平,减缓纤维细胞激活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进而缓解博莱霉素诱发的肺纤维化进程,这一结果为薏苡仁治疗肺部疾病,发挥止咳作用提供了间接的实验依据[13]。

现代文献考察表明,薏苡仁确有息风止痉、生津止渴、止痛和止咳的潜在功能。古今文献为扩大薏苡仁临床应范围,治疗中风、消渴、疼痛和咳嗽之类的病症,提供了文献、实验和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张 民,胡群亮,程世翔,等. 井穴放血和薏苡仁对创伤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 中国针灸,2013,9:779-783.

[3]王婉钢,张晓平,古 青,等. 薏苡仁对短暂脑缺血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J]. 中国药师,2010,13(5):706-707.

[4]高 靓,杜元灏,李中正,等. 薏苡仁提取液静脉注射对脑缺血大鼠存活率、存活时间及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1,28(6):500-502.

[5]张云霞,张丽微,孙晶波. 薏苡仁醇提物的降糖作用研究[J].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8): 65-66.

[6]徐梓辉,周世文,黄林清. 薏苡仁多糖对四氧嘧啶致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6):639-642.

[7]徐梓辉,周世文,黄林清,等.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1):44-48.

[8]徐梓辉,周世文,黄林清,等. 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LPO水平、SOD 活性变化的影响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 2002,25 (1):38,43.

[9]陶小军,雷雪霏,李云兴,等.薏苡仁油的镇痛止血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7): 161-163.

[10]吴月国,张 萍,赵铮蓉,等. 薏苡仁提取物的镇痛活性部位筛选[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 (6):503-506.

[11]胡旭光,温 亚,戴王强,等. 薏仁降浊汤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影响[J]. 中成药,2014,36(8):1742-1744.

[12]梁金梅.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13]姜 文,周兆山,胡海波,等. 茯苓、薏苡仁与冬瓜子对肺纤维化大鼠血清TGF-β1和TNF-α浓度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2013,28(3):237-240.

李艳敏、范颖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薏苡仁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要通过考察古代本草书籍、古代方剂以及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有关薏苡仁功用的记载,发现古代本草文献及古代方剂对其应用的记载与《药典》记录基本一致。而由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祛风除湿、降气止咳、止渴等潜在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提炼出来的含薏苡仁复方用于治疗中风、诸痛、伤寒、消渴、痉病、月水不调、咳喘、瘙痒、惊悸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合实验研究及现代临床应用,可以确认息风止痉、生津止渴、止痛和止咳是薏苡仁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  薏苡仁;《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通过运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薏苡仁进行检索,可得含薏苡仁复方所治疗病证的所有分类构成及频数;再结合古代本草学对薏苡仁功用的记载以及与《中药学》、2010版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关于薏苡仁功能主治的比较,经过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藉以发现薏苡仁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并通过论证扩大其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薏苡仁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薏苡仁列为《本草经》上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功用侧重于风湿痹。《名医别录》补充“主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其中“利肠胃”和“令人能食”体现了健脾益胃功能。《本草拾遗》所记“主不饥”,乃“令人能食”之意;“主消渴,煞蛔虫”则为新增功用。《药性论》以薏苡仁“治热风,筋脉挛急”,“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破五溪毒肿”,多属新识新用。这里所谓“上气”,与《本草经》“下气”之用,是从主治症状与功能阐明的同一问题。《食疗本草》云其治“干湿脚气大验。”

金元以降,薏苡仁功用仍有增益。《本草纲目》将其用于肺痿、肺痈、拘挛筋急、风痹、泄痢、水肿、中风筋急拘挛、疝疾,补充功用为:“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是对此前本草所述功能的凝炼;所治泄痢、水肿、疝疾、冷气和热淋,则是主治内容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此后,《景岳全书》所述“去湿利水”、“微降”、“利膈开胃”和“清热”;《本草备要》言其“补脾胃,通行水”;《本经逢原》所谓“清脾湿,祛肺热,利筋去湿”;《本草经解》称其“清热利湿”,诸家所述大体未能超出前期本草的功能范围。

综合诸家本草,薏苡仁功用主要有八个方面:(1)利水渗湿(消水肿、消皮肤水溢发肿、干湿脚气、消水肿疼痛、清脾湿、利小便热淋);(2)祛风除湿(筋急拘挛、筋骨邪气不仁、利关节、中风筋急拘挛、痿弱拘挛湿痹、痿厥、治风湿、止骨中疼痛);(3)补脾益胃(健脾益胃、利膈开胃、利肠胃);(4)健脾止泻(泄痢);(5)清热排脓(热风、肺热、肺痈脓血、咳嗽唾脓、干湿肺气、治肺损咯血),(6)降逆止咳(虚劳咳嗽、咳嗽、上气),(7)止渴(消渴、烦渴),(8)解毒消肿(五溪毒肿、瘴气)等,其他功能则属散见。

2. 薏苡仁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学中关于药物功效主治的记载为古代方剂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古代方剂学则通过配伍应用,扩大了药物的治疗范围;两者相互补充,为现代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的功效主治在古代本草与方剂文献中记载的治疗范围,以及现行《中药学》教材、《药典》的收载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对此进行阐释,对于挖掘中药业已失传的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含薏苡仁复方,考察其适用病证的总体构成和分布规律,由此提炼并总结出薏苡仁在古代临床应用的功能主治,分别与本草学中的记载及现行中药学教材、《药典》一部对照,结合统计学分析,进行深入考察分析。

2.1 含薏苡仁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薏苡仁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中检索,得含薏苡仁复方453首,用于226种病症的治疗。为了便于对含薏苡仁复方所治病症的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应对相同或相近病症作一分类。

经过归纳,痹病包括风湿痹、风腲腿、风痹手足不遂、中湿、历节风、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著痹等;中风包括中风、偏风、中风偏枯、中风筋脉挛急、中风半身不遂、风瘫痪等;脚气包括脚气痹挛、脚气缓弱、脚气疼痛皮肤不仁、风脚气、风湿脚气等;痈疽疮疡则有肺痈、肠痈、诸痈疽、乳痈、产后乳结核、风疽等;虚损包括肾虚、补虚益气、脾胃俱虚、补益诸虚等;诸痛包括腰痛、风身体疼痛、首风、风腰脚疼痛、身体疼痛等;虚劳包括虚劳、风劳、虚劳不思饮食、虚劳目暗、虚劳呕逆等;伤寒包括风热、伤寒湿温、伤寒后宿食不消、伤寒虚烦等;消渴包括消肾小便白浊、消渴、虚热渴等;癥瘕积聚包括骨蒸痃癖、癥瘕、肥气、痞气、痃气等;痉病包括风脚弓反张、中风脚弓反张、破伤风等;月经不调包括月经不调、月水来腹痛等;咳喘包括喘嗽、肺实、咳嗽、诸咳嗽、咳嗽上气等;水肿包括诸肿、风水、虚劳浮肿等。含薏苡仁复方主治其他病症或病因病机不详,或数量甚少,故不再参与统计。

2.2 含薏苡仁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方数≥7的含薏苡仁复方分布于14类病症的构成情况列表(见表1)。可以确认,含薏苡仁复方用于治疗痹病最为普遍,以风湿之邪所致痹病为多,突出了薏苡仁祛风除湿蠲痹作用。特别需要指出,古代含薏苡仁复方治疗中风排在第二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脚气相当于当今现代医学的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以手足麻木、刺痛、气悸、气喘和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亦属湿邪为患。用于痈疽疮疡,与其清热排脓、解毒消肿有关。所治虚损、虚劳,说明薏苡仁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治疗诸痛,与其蠲痹止痛不无关系。

李艳敏、范颖撰写


 

玄参潜在功能的文献学考察(2)

三、玄参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玄参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本草经》确定玄参“主腹中寒热”时,清热功能尚不够明朗。自《名医别录》增加主治暴中风、伤寒、身热、温疟、烦渴、颈下核、痈肿之后,随着后世本草充实消瘰疬结核、解斑毒、利咽喉、驱传尸、除骨蒸的主治内容,玄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清热凉血、散结功能开始显现和确立。由含玄参复方所治病症分布,可以认定玄参多种清热和散结功能得到比较全面地应用。2010版《药典》一部将玄参的功用确定为“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瘰疬,痈肿疮毒”,基本上继承了本草学和古方剂学的上述功用。

2.玄参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可以确认,《药典》所述玄参用于津伤便秘,在古代文献中没有相关记载。而古代文献直接或间接收录的玄参功用,《药典》却未曾收录。

1)退翳明目

尽管《本草经》记载玄参能“令人明目”,但后世本草均认为玄参明目是通过“补肾”而实现的,未直接指出玄参具有“明目”之功,至《雷公炮制药性解》才明确提出玄参“明眼目”。古代含玄参复方有50首用于内外障眼,推测玄参尚有“退翳明目”之效。《药典》中所提玄参主治“目赤”,是“清热”而产生的效果,非“退翳明目”之意。

2)宁心安神

《名医别录》最早记载玄参能治“狂邪,忽忽不知人”,具有“定五脏”之功。继而《医学启源》充实“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之用后。玄参宁心安神作用得到后世本草的认同。古代含玄参复方广泛用于心虚、癫痫、惊悸、发狂、谵语等病症,方剂数量达45首,进一步印证了本草学明确的宁心安神作用。而《药典》没有纳入这一功能。

3)疏散外风

《名医别录》最早明确玄参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日华子本草》补治头风、游风、邪气;张景岳明确指出玄参“尤走肺脏”,“疗风热之咽痛”。结合《普济方》中含玄参复方52首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病症,尚有16首用于伤寒。由此可以推测,玄参具有疏散外风的功用,而《药典》并未提及这一功用。

4)平息内风

客观地说,在历代本草中尚未注录玄参用于内风的功用。不过,这并不未影响古代方剂的扩展应用。在《普济方》中,含玄参复方用于诸风杂治(所属症状主要为瘫痪、口眼呙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等)、中风半身不遂、中风口噤、风偏枯、柔风、风亸曳等39首,故而由此推测玄参或许具有平息内风的作用。《药典》对此没有记载。

5)止痛

《名医别录》将玄参用于“心腹痛”;《药性论》则主“热风头痛”《日华子本草》用治“头风”。《普济方》中含玄参复方23首用于疼痛病症(眼眉骨及头痛、时气头痛、脚气痰壅头痛、诸疝),另有9首用于痹病。由此推测,玄参具有止痛功能。而《药典》所述玄参用于“咽痛”,与止痛作用明显不同。

6)补虚

《本草经》记载玄参可“补肾气”,《日华子本草》称其“补虚劳损”,《本草备要》认为玄参乃“补水”之剂,与“补肾气”之意大体相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结各家所论,归纳“为清补肾经之药”,“且兼有补性。”考察古代含玄参复方用于虚损22首,说明在滋阴清热之外,玄参或有补虚之功,而《药典》中对此并未收载。

此外,《名医别录》还收录了玄参可用治“血瘕”、“坚癥”,《本草经疏》指出玄参所治之坚癥为“内热血瘀而干也”。《本草纲目》中也明确记载玄参具有“通小便血滞”的作用。由此推测玄参尚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对此功用《药典》同样未予收载。

3. 玄参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归纳出玄参退翳明目、宁心安神、疏散外风、平息内风、止痛、补虚、活血化瘀等潜在功能。对此,现代研究又会提供哪些佐证呢?

(1)玄参“退翳明目”的实验研究

玄参中环烯醚萜Epibueropyridinium A对D-半乳糖性白内障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能够通过升高大鼠糖性白内障晶体中SOD活性,降低MDA及山梨醇含量改善白内障大鼠的晶体混浊度[7]。

(2)玄参“宁心安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表明,苦玄参苷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和安定作用。给予昆明种式BLC57/1小鼠腹腔注射苦玄参苷,能明显延长硫贲妥钠的睡眠时间,减少小鼠格斗试验次数[8]。临床研究发现[9],玄参治疗心悸、心烦、不寐疗效颇佳。玄参配伍肉桂治疗高血压伴发失眠,多收良效[10]。重用玄参30-180g治疗狂证,疗效显著[11]。

(3)玄参“疏散外风”的临床应用

以单味玄参煎浓汁口服,治风热头痛50例,均获良效[12]。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玄参, 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经辨证属风热袭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取得良好效果[13]。

4玄参“平肝息风”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玄参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抑制血管壁增厚,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抗动脉硬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缩血管活性因子NA、AngⅡ、ET-1及TXB2的释放有关[14]。临床上,以玄参为主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15];用玄参治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之眩晕[16],均取得确切疗效。

(5)玄参“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玄参色素提取物能显著提高热板致痛小鼠的痛阈值,减少冰醋酸刺激致痛小鼠的扭体次数;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冰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玄参色素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的活性[17]。

(6)玄参“补虚”作用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玄参多糖类成分可降低运动后小鼠血清尿素氮、血乳酸含量,增加小鼠肝糖原含量,具有抗疲劳活性[18]。玄参醇提物能明显延长小鼠在水中负重游泳及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19]。

(7)玄参“活血化瘀”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玄参醚、醇、水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性、降低PAI-1活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作用[20]。玄参乙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耳灌流量,对氯化钾和肾上腺素所致兔主动脉血管痉挛有一定缓解作用[21]。玄参提取物具有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可能与影响血管平滑肌上钾通道,阻断钙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相关[22]。

有学者认为[23],玄参有祛瘀之功,将其鲜品捣碎外敷治疗跌打扭伤肿痛,12小时痛消肿退。以玄参为主组方,辨证论治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及血栓性静脉炎,疗效显著[24]。

事实说明,初步揭示的玄参潜在功能,大多得到药效学研究和当今临床应用的证实,为临床上扩大使用玄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茂新.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99-100

[2]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3]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4]郑曙琴,梁茂新.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5]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6]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7]黄才国,魏善建.玄参中环烯醚萜Epibueropyridinium A预防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1):1204-1206

[8]张银娣,刘小浩,沈建平.绵毛黄芪苷和苦玄参苷的中枢抑制作用[J].南京医学院学报,1990,10(1):17-19,87-88

[9]范新发,刘彩霞. 玄参治疗心悸不寐[J].中医杂志,2010,51(4):344

[10]苏慧敏.玄参佐肉桂治疗高血压病伴失眠[J].中医杂志,2010,51(2):150

[11]李美萍.大剂量玄参治狂病有效[J].中医杂志,2010,51(2):921

[12]卢长漍.单味玄参治风热头痛有良效[J].新中医,1992,33(3):6

[13]李金全,梁翠萍.玄参用于小儿呼吸系统感染[J].中医杂志,2009,50(6):534

[14]陈婵,陈长勋,吴喜民,等.玄参提取物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作用机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9):1009-1017

[15]王宗水.玄参为主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J].中医杂志,2010,51(10):920

[16]杨德明.玄参善治眩晕[J].中医杂志,2010,51(6):536

[17]王珲,陈平,张丽萍,等.玄参总色素提取物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17):28-30

[18]王珲,陈平,张丽萍,等.玄参多糖成分抗疲劳活性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1):122-124

[19]张舜波,游秋云,张晓明,等.玄参醇提物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21-22

[20]倪正,蔡雪珠,黄一平.玄参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凝固性和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4,(5):79

[21]龚维桂,钱伯初,许衡钧,等.玄参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J].浙江医学,1981,3(1):11-14

[22]李亚娟,刘云,华晓东,等.玄参提取物舒张血管作用及机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1):68-73

[23]彭才圣.玄参外用治疗跌打扭伤肿痛[J].中医杂志,2010,51(3):249

[24]张太华.以玄参为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J].中医杂志,2010,51(5):441

卢健副教授/梁茂新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玄参潜在功能的文献学考察(1)

摘  要:通过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整理、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新版国家《药典》一部玄参功能主治之间的比较,认定玄参的基本功用已得到较全面地继承。但从历代本草学和古代方剂应用中归纳出的明目、安神、祛风止痒、平息内风、止痛、生津止渴、利水消肿、止嗽平喘、止血、活血等功能,2010版《药典》一部则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玄参具有退翳明目、宁心安神、疏散外风、平息内风、止痛、补虚、活血等潜在功用。

关键词:玄参;潜在功用;文献研究

 可以注意到,随着近现代生药学研究方法的广泛渗透,中药新功能的探索途径和方式已经发生质变,由此获取的知识丰富了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中药学的传统知识结构,对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核形成严重冲击。因而,探索建立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中药新功能的发现和论证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鉴此,先前建立了基于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整理、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新版国家《药典》一部功能主治之间比较的中药潜在功用发现渠道,借以挖掘出一些中药的潜在功能,并通过药效学研究得以证实[2-6]。基于这一思路方法,现对常用中药玄参的潜在功用进行考察分析。

一、 玄参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本草经》将玄参列为中品,称其“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而后,《名医别录》大范围充实其功能主治,“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开宝本草》补记“酒渍饮之,疗诸毒、鼠瘘”之用。《药性论》以其“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复劳,散瘤瘿、瘰疬。”《日华子本草》续增“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可见,宋代以前玄参功用已经十分广泛,主治内外诸多病症。

金元以来,玄参功用仍有增益。《医学启源》补充“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本草纲目》认为:玄参“滋阴降火”,故能“消瘰疬”、“解斑毒、利咽喉”等;《本草经疏》则从“益阴除热 ”立论,实与“滋阴降火”大同小异。《本草经》始称玄参“补肾气”,《药类法象》认定为“足少阴肾经之君药”,大体表示赞同。《景岳全书》另出新识:“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逐颈项咽喉痹毒、瘰疬结核,驱男女传尸,烦躁骨蒸,解温疟寒热往来,治伤寒热斑支满,亦疗女人产乳余疾,或肠中血瘕热癥,并疗劳伤痰嗽热烦,补肾滋阴,明目解渴。”进而把玄参功用与归肺经密切关联起来。此后,《本草正义》有所发挥,云其“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至此,玄参功能主治基本趋于完善。

综合诸家本草所述,玄参功能大致包括:(1)清热泻火(腹中寒热、身热支满、温疟洒洒、胸膈心肺热邪、肝阳目赤、膀胱肝肾热结等);(2)滋阴降火(骨蒸、传尸、伤寒复劳、劳伤痰嗽);(3)疏散外风(暴中风、伤寒、头风、游风、邪气、风热咽痛);(4)软坚散结(积聚、血瘕、坚癥、瘤瘿、颈下核、瘰疬、痰结、结核);(5)清热解毒(诸毒、鼠瘘、痈肿、肿毒、热毒、斑毒、热痈);(6)宁心安神(狂邪、忽忽不知人、定五脏、心惊烦躁、健忘、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热烦);(7)退翳明目(明目、内外障眼、卒生翳膜、眼生翳膜);(8)生津止渴(烦渴、解渴);(9)凉血止血(吐血、衄血);(10)止痛(热风头痛、头风、心腹痛);(11)补虚(补肾气、劳损、劣乏);(12)止汗(自汗、盗汗);(13)活血化瘀(小便血滞)。总计13个方面。

二、玄参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1.含玄参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分别以玄参、元参、黑参为关键词,在整个《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得含玄参复方929首,用于420种病症;含元参复方4首,用于4种病症;含黑参复方29首,用于60种病症,共计复方962首,用于484种病症。

含玄参复方所治病症以热证居多,根据热证的性质不同,具体分为热毒炽盛、里实热、虚热3类。其中,热毒炽盛包括热病发斑、热病发疱疮、疮疡、肺脏风毒生疮、一切恶疮等;里实热包括三焦实热、脾实热、肺脏壅热、膀胱实热、肛门赤痛等;虚热包括骨蒸、伤寒汗后余热不除、伤寒余热不退。

另外,将含玄参复方用于肾劳、脾劳、气劳、产后蓐劳、虚劳潮热者,归入虚劳。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诸风杂治、中风身体不遂、柔风、风亸曳等,归为中风;用于历节风、风腰脚痛、诸痹、腰脚疼痛等,统称痹病;用于恶风、头面风、热毒风等;归为外感风邪;用于急惊风、慢惊风、癫痫等归入痉病;用于大风癞疾、风瘙痒、紫白癜风等,同归疥癣瘙痒;用于风毒冲目虚热赤痛、疮疹入眼、时气后患目、胎赤眼、目内生疮等归入目赤肿痛;用于内障眼、外障眼、目生肤翳、将变内障眼、眼生翳膜等合称内外障眼;用于目昏暗、肝虚眼、目见黑花飞蝇等归为目昏暗;用于心虚、心热、惊悸、伤寒发狂、风狂、时气谵语、风邪癫狂等均称惊悸;用于肾虚、虚羸、膀胱虚冷、补益诸虚等同归虚损;用于眼眉骨及头痛、时气头痛、脚气痰壅头痛、诸疝等归入疼痛;用于风脚气、脚气缓弱、一切脚气等并称脚气;用于咽喉中如有物妨闷、语声不出、尸咽喉、狗咽等共称咽喉不利;用于时气、时气令不相染易、六气时行民病证治等统称时气;用于喘、喘嗽、咳嗽、咳嗽上气等归为喘咳;用于吐血不止、伤寒鼻衄等合称出血。

另外,所治病症中还包括产后诸疾、一切眼疾杂治、杂病、胤嗣、诸疾、骨鲠等,或因具体病症不详,或因含玄参复方数量过少,不再归类。总体说来,玄参配伍应用非常广泛,主治病症繁多。

2.含玄参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玄参复方分布于24类病症依次列表(见表1)。由表1可知,含玄参复方广泛用于热毒炽盛、里实热、虚热等多种热证,总计281方。此外,目赤肿痛、咽喉不利、外感风邪、伤寒、时气均属典型的热邪(或入里化热)为患病症,加之其他病症也有一部分与热邪有关,总计用方达400余首,进而确定玄参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和清热凉血的主导作用。此外,从含玄参复方较多用于瘿瘤瘰疬,可以确认其有软坚散结之功;从其治疗外感风邪,可以提炼出疏散风热之能;由治惊悸推知有宁心安神之效;由其治疗目赤肿痛、内外障眼、目昏暗,可笼统总结出明目之用。尚可由用于中风、疥癣、疼痛(痹病)、消渴、水肿、喘嗽和出血,初步推测或有平息内风、祛风止痒、止痛、生津止渴、利水消肿、止嗽平喘和止血等潜在功能。(待续)

卢健副教授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发表在2015年《现代中医药》

桑白皮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2)

三、桑白皮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 桑白皮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自《名医别录》确立桑白皮“去肺中水气,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功用后,围绕桑白皮利水消肿和泻肺平喘功能,后世本草学家陆续予以确认并扩展。唐代《药性论》明确主“肺气喘满”,较“去肺中水气”更加具体而明确。此后,桑白皮“泻肺,止咳平喘”功能得以准确描述和全面传承。在古代方剂中,含桑白皮复方在咳喘和水肿两类病症分布最多,说明利水消肿和泻肺平喘是桑白皮的核心功能,与本草学所述完全相吻合。2010版《药典》一部确认: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其功能主治集中在泻肺平喘和利水消肿,与古本草记载和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所治病症完全相吻合。

2. 桑白皮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1)补虚益气

《本草经》明言桑白皮“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此后诸多本草学以其益五脏、调中、“固元气而补不足”;而含桑白皮复方治疗肺虚、补虚益气、益五脏、脾胃不和不能饮食、羸瘦等多种虚证,以及肺痨、消渴等虚损病症,与本草所述功能相照应。现代中医几乎没有桑白皮补虚益气的认识,对此《药典》也未曾提及。

2)活血化瘀

《本草纲目》最早提出桑白皮有“散血”功能;《得配本草》进一步确认其“散瘀血”。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所治病症跌打损伤、痹病、积聚、诸痛等,均与瘀血阻滞有关,提示桑白皮有活血化瘀功能。但《药典》未能收录此功能。

3)生津止渴

《名医别录》首先记载桑白皮治疗热渴,历代补充止渴、解渴之用,显示其有生津止渴作用。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治疗消渴者27首,进一步佐证桑白皮具有生津止渴功能。然而,《药典》对此可谓视而不见。

4)化痰

《日华子本草》首述桑白皮“消痰”之功,后世诸家本草又有“清痰”(《本草经疏》)、“祛痰”(《本草新编》)、“祛痰嗽”(《得配本草》)的记载。古代含桑白皮复方虽然只有22首治疗痰湿,但所治咳喘、肺痿等疾病均可伴有痰涎不利和痰涎壅盛的临床表现。提示桑白皮或有祛痰化痰功能。对此,《药典》同样不曾注录。

5)止痛

《药性论》明确桑白皮主“客热头痛”。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所治病症中,治疗脚气痰壅头痛7方、风腰脚疼痛3方、金疮止痛生肌3方、伤寒头痛2方、腰痛2方、风湿痹1方。故止痛可能为桑白皮的功用之一。

6)止血

早在《本草经》中既有桑白皮治疗“崩中”的记述,后续补治“唾血”(《名医别录》)、“呕血”(《本草衍义补遗》)、“吐血”(《本草经舒》)、“嗽血”(《得配本草》)等出血病症。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治疗出血者19首。“十五”规划教材《中药学》曾有桑白皮“止血”功能,治疗“衄血、咯血”。结合散血、散瘀血,初步确认桑白皮有活血止血作用。

7)通淋

《本草衍义》记载桑白皮治疗“小肠热”,所谓小肠热者,热淋之谓也。古代含桑白皮复方治卒淋6方、小便淋秘4方、淋秘3方、血淋2方、沙石淋2方、劳淋1方。结合起来判断,桑白皮似有通淋之用。

此外,《日华子本草》以桑白皮“利大小肠”、《本草经疏》曰其“利二便”。古代含桑白皮复方17首治疗便秘。提示桑白皮可能有泻下通便功能,对此尚需进一步确认。

3.桑白皮潜在功能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文献研究表明,桑白皮功用古今认识多有不同。通过归纳,初步确认桑白皮尚有补虚益气、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化痰、止血、通淋、止痛、祛风、驱虫等潜在功能,这些潜在功能大部分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

1)桑白皮“补虚益气”的实验研究

中药的补益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抗氧化作用等方面。业已证明[8],桑白皮30%乙醇组分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脂肪油组分能够促进体液免疫。另一研究证实[9],桑白皮提取物可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简称DPPH)自由基,抑制小鼠心肌匀浆中丙二醛的生成,并呈现出一定剂量—效应关系;提示桑白皮提取物能够减轻老龄小鼠脾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损伤程度,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桑白皮多糖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10]。

2)桑白皮“活血祛瘀”的实验研究

在整体条件下,桑白皮丙酮提取物能使豚鼠肠系膜毛细血管交叉数目明显增加,改善血流状态,增加血流速度;在离体条件下,显著抑制苯肾上腺素引起的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在预加优降糖或普萘洛尔孵育下,其对苯肾上腺素引起的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作用仍然有舒张作用,并均具有量效关系[11]。

3)桑白皮“生津止渴”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12],桑白皮水提取液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大鼠具有降血糖作用。另一实验亦证明[13],桑白皮水煎液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其有效部位为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桑白皮降血糖以治消渴,是其生津止渴功能的有力佐证。

4)桑白皮“祛痰”的实验研究

实验显示[14],桑白皮总黄酮125mg·kg-1能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桑白皮总黄酮180 mg· kg- 1显著增加大鼠气管分泌液。桑白皮30%50%乙醇组分能明显减少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延长咳嗽潜伏期,增加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泌量[15]。证明桑白皮具有很好的祛痰作用。

5)桑白皮“止痛”的实验研究

实验发现,桑白皮总黄酮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而对热板法所致疼痛无明显作用。表明桑白皮总黄酮具有一定的外周性镇痛作用[16]。

通过对古代本草记载桑白皮功能主治和古代含其复方主治病症的比较,分析发现桑白皮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补虚益气、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祛痰、止痛功能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实;而止血、通淋和通便功能尚待验证。事实说明,针对一种中药在古代本草学、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国家《药典》收载功用三者之间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不断挖掘中药的潜在功能,深入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对补充中药业已失传的传统功能、扩大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2]郑曙琴,梁茂新.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3]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4]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5]张丽艳,梁茂新.黄芩功能的文献考察及计量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1030-1032

[6]张丽艳,梁茂新.木香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932-2933

[7]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8]冯志毅,杨梦,郑晓珂,等.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1968-1973.

[9]王洪侠.桑叶及桑白皮对老龄小鼠脾细胞DNA 氧化损伤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23(3):77-79.

[10]陈华,贾巧,赵荣华,等.桑白皮多糖提取工艺研究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 重庆大学学报2014,37(7):74-80.

[11]冯冰虹,苏浩冲,杨俊杰.桑白皮丙酮提取物舒张血管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4):247-250.

[12]钟国连,刘建新,高晓梅.桑白皮水提取液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1):23-24.

[13]郑晓珂,袁培培,冯卫生,等.桑白皮水煎液及化学拆分组分降糖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1957-1967.

[14]韦媛媛,徐峰,陈侠.桑白皮总黄酮的镇咳祛痰作用[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8):644-646.

[15]王小兰,赫金丽,郑晓珂,等.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1951-1956.

[16]俸婷婷,谢体波,周英,等.桑白皮总黄酮的镇痛抗炎药理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580-2582.

于彩娜副教授撰写/梁茂新指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已拟定发表

九九中医资讯网(99)

桑白皮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1)

摘  要:通过考察桑白皮在古代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载功用,确认古本草中记载桑白皮的核心功用和古代方剂对其应用与《药典》记录基本一致。而由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补虚益气、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化痰、止血、通淋、止痛、祛风、驱虫等潜在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桑白皮复方所治虚劳、疮疡痈疽、伤寒、跌打损伤、中风、消渴、淋泌、痹病、痰饮、出血、诸痛、寄生虫病、毒虫咬伤、风瘙痒、痘疹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合实验研究和当今临床应用,可以确认补虚益气、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祛痰、止痛是桑白皮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桑白皮;《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一般认为,国家《药典》一部收录的中药饮片、中药材的功用,是历代本草学和古代医家遣药组方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凝聚了功用的精华。另可注意到,《药典》确认的功用,与本草学和古方剂收载情况并非完全吻合,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今对中药功用取舍的原则是什么?亦即未曾收载的功用是经证实确无价值而剔除,抑或仅凭经验而草率舍弃的?鉴此,前期针对一种中药在古代本草学、古代方剂配伍应用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收载功用三者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多数中药均存在部分功用现今不载,而历代本草学多有注录或古代方剂广泛伍用的情况,并且这些功用已被药效学或现今临床所证实,故而将其确认为有待进一步验证的潜在功能[1-6]。本文拟采用此法揭示桑白皮的潜在功能,为丰富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一、桑白皮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桑白皮首载于《本草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名医别录》补充“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的功用。不难看出,《本草经》侧重补益诸虚;《名医别录》倾向驱逐实热之邪,尤其突出利水消肿和去肺中水气(即痰喘)功能。桑白皮功用早期即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唐宋时期,桑白皮功用继续充实完善。《药性论》增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孟诜《食疗本草》称“桑根白皮煮汁饮,利五脏。又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日华子本草》增补较多,包括“调中,益五脏,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藏虫,止霍乱吐泻”。《本草衍义》以其治疗“服金石发热渴”及“小肠热”。

金元以降,诸家本草多半诠释前期本草所述的桑白皮功用,另出新识者较少。《本草衍义补遗》以其“止呕血”;《本草纲目》论其“散血”之用;《得配本草》所记“祛痰嗽,散瘀血”,“除皮肤风热之燥痒”,“治嗽血”;以及《本草新编》所云“解渴,祛痰”,大体可代表此间补充的新认识。

综合诸家本草所载,桑白皮功用主要包括:(1)泻肺平喘(肺气喘满、下气、去肺中水气、肺火有余、降气);(2)利水消肿(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浮肿、消水气);(3)补虚(伤中、五劳、六极、羸瘦、虚劳、脉绝、补虚益气、益五脏、调中);(4)活血祛瘀(主伤绝、散血、散瘀血、续经脉);(5)化痰止嗽(消痰、祛痰、祛痰嗽);(6)止血(崩中、唾血、嗽血、呕血、吐血);(7)生津止渴(热渴、止渴、解渴);(8)泻下通便(利大小肠、利二便);(9)驱虫(去寸白、杀腹藏虫);(10)消食(开胃下食);(11)祛风(除皮肤风热之燥痒);(12)通淋(小肠热);(13)止痛(客热头痛、风气)等。

二、桑白皮古代方剂配伍规律考察分析

1.含桑白皮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桑白皮为关键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7]检索,得含桑白皮复方1216首,用于470种病症。为便于对含桑白皮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分析,对相同或相近的病症作分类归纳整理,最终保留配伍频次≥5次者,得含桑白皮复方1160首。

在含桑白皮复方中,将用于喘、喘嗽、喘促、喘满、热嗽、痰嗽、久嗽、呷嗽、冷嗽、咳嗽、诸咳嗽、暴咳嗽、肺实、肺脏壅热等并归咳喘;而水气、诸肿、十水、风水、石水、涌水、卒浮肿、大腹水肿、湿肿、水癥等,同归水肿。

此外,含桑白皮复方用于脚气肿满、脚气上气、脚气冲心、脚气缓弱、伤寒后脚气等归属脚气;用于疮疡、五色丹毒、发背、诸疮、阴疮等归属疮疡痈疽;用于热劳、虚劳唾稠粘、虚劳咳唾脓血、虚劳上气等归属虚劳;用于咳嗽上气唾脓血、肺痈、肺脏壅热吐血归属肺痈;用于伤寒潮热、伤寒余热不退、伤寒咽喉痛、风热、中风伤寒等均归伤寒;用于金刃所伤、颠仆伤折方、打仆损伤、金刃伤、诸骨蹉跌等归属跌打损伤;用于风瘫痪、肺中风、脾中风、风口眼歪斜等归属中风;用于消渴烦躁、虚热渴、消中、渴利、暴渴等归属消渴;用于伤寒后肺痿劳嗽、肺痿、骨蒸肺痿归属肺痿;用于卒淋、小便淋秘、血淋、热淋、气淋等归属淋泌;用于肝着、风湿痹、诸痹、脚痹、柔风、痛痹等归属痹病;用于痰实、风痰、一切痰饮、热痰、支饮等归属痰饮;用于寒热、骨热、惊热、诸热、热毒风归属发热;用于一切气、三焦胀、痞气、腹胀、脾气虚腹胀满等归属痞满;用于金疮血不止、虚劳吐血、唾血、伤寒吐血、肠风下血归属出血;用于伤寒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不通、风秘、时气大便不通、热病大便不通归为便秘;用于目积年赤、暴赤眼、疮疹入眼、目赤肿痛、五脏风热眼等归为目赤痛;用于传尸复连殗殜、肺痨、痨瘵、尸疰、鬼疰归为肺痨;用于膈气咽喉噎塞、膈气烦闷、五膈、五噎、膈噎等归为噎嗝;用于腰痛、风气、伤寒头痛、偏头痛、心腹痛、膀胱气痛等归为诸痛;用于发黄、胃疸、酒疸、黄疸、诸疸等归属黄疸;用于诸痔、肠痔、脉痔、母痔、牝痔、久痔归属痔疮;用于寸白虫、诸虫、蛔虫、五脏虫归属寄生虫病;用于积聚心腹胀痛、积聚心腹痛、血癥、癖结、痃癖等归属积聚;用于瘰疬、诸瘰疬、瘰疬久不瘥、风毒瘰疬、瘰疬结核归属瘰疬;用于蛛蜈蚣咬、诸虫伤、诸虫咬伤、蜂螫归属毒虫咬伤;用于呕吐、伤寒干呕、胃反归属呕吐;用于时气七日、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时气疫疠归属时气;用于下痢白痢、久痢、下痢、伤寒下脓血痢、水泻归属泻痢;用于伤寒后百合、血风惊悸、风惊悸、肝气逆面青多怒归属惊悸;用于头风白屑、风疹瘙痒、诸疥等归属风瘙痒;用于语声不出、语音不出等疾、伤寒后失音不语归属失音;用于破伤风、癫痫归为痉病;用于伤寒后发疟、痰疟归为疟疾;用于伤寒后发豌豆疮灭瘢痕、疮疹出不快、痘疹未见方可表发归为痘疹;用于惊疳、治小儿一切疳归为疳疾。大体38类病症。

另外,所治病症还包括杂病和分类不详者,因涉及复方数量较小,故不再归类。总体说来,桑白皮配伍应用非常广泛,主治病症繁多。

2.含桑白皮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桑白皮复方分布病症频次≥5次者予以列表(见表1),并以柱状图标示。由表1可知,含桑白皮复方主要用于咳喘,总计241首方剂。而肺痈、肺痿、痰饮等,也与咳喘有关,进而确定桑白皮为止咳平喘药。

于彩娜副教授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本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已拟定发表

栀子潜在功能的考察与分析(2)

三、栀子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栀子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自《本草经》确立栀子清热功能,后世本草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展清热范围,概括起来栀子清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清热泻火针对的热证范围补充扩大,由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逐步扩大到泻三焦之火;二是增加了清利湿热功能,治黄疸、痢疾及淋涩等湿热蕴结和湿热下注的病症;三是由单清里热发展为内外并治,兼能疏散风热。此外,栀子止血功能在古代本草及方剂文献中也有较多应用。2010版《药典》一部确定栀子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与古代本草及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基本相吻合。

2.栀子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古代本草及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确有一些为《药典》所未载,这些功能包括:

(1)止痛

本草文献记载栀子可用于心痛、头痛、心胁疼痛、损伤瘀血、疝气等多种疼痛。古代方剂中栀子治疼痛的范围更加广泛,如头痛、腰痛、身痛、胃脘痛、腹痛、疝气、打扑损伤等。2010版《药典》对栀子止痛功能的描述为外用消肿止痛,外治扭挫伤痛,显而易见,未及栀子内服止痛的功用。

(2)宁心安神

2010版《药典》云栀子能“泻火除烦”,用治“热病心烦”。本草文献记载栀子治胸心大热、心中烦闷、积热心躁、中恶等,提示其有安心神之功。古代含栀子复方治伤寒发狂、伤寒烦躁、热病发狂、虚劳不得眠等心神不安病症者62首,与本草功能主治相合,不独用于热病心烦,所治显然超出了《药典》规定的范围。

(3)泻下

本草文献有栀子治大肠大热、热秘的记载,古代含栀子复方中治大便秘涩不通、大便不通、秘结、风秘等多达45首,提示栀子确有泻下通便作用,而《药典》对此功用未予收录。

(4)疏散风热

栀子以清三焦火热而著称,现今侧重用于清里热。而根据本草文献记载,栀子还有疏散风热之功,如疗风热、喑哑、去热毒风、耳目风热赤肿疼痛等。古代含栀子复方治风热者有62首,数量较多,进一步强化了栀子疏散风热功能。而2010版《药典》对此并未提及。

(5)止渴

古代方剂中治烦渴方剂38首,其中用于热病、伤寒等病烦渴的方剂21首,其余17首方剂均用治消渴。自《药性论》明确栀子治“消渴”,《本草正》提出栀子“解消渴”,加之配伍栀子治疗烦渴,可知古代医家用栀子治疗消渴已成共识。但《药典》同样未对该功能予以收录。

(6)止痉

另外,本草文献中未言栀子有止痉功能,但古代含栀子复方治疗痉病达41首。因此,栀子能否止痉,当作进一步考察。

3.栀子潜在功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考察

综上所述,栀子古今功用存在一定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应用较多的功能,《药典》并未收录的情况确实存在。基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归纳出栀子止痛、安神、泻下、疏散风热、止渴、止痉等潜在功能,且已得到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1)栀子“止痛”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栀子止痛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除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等疼痛外,内服亦有较好止痛效果。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良好,可明显缩短病程,临床总有效率达96.5%,优于西药索米痛。该方君药为栀子,其止痛的有效化学成分为栀子醇[5]。栀子苷能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数,并可显著提高热板所致疼痛小鼠痛阈值,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6]

(2)栀子“宁心安神”的实验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的栀子油可诱导小鼠入睡,延长睡眠时间,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栀子中含有改善睡眠作用的活性成分[7]。栀子黄色素能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小鼠睡眠时间,具有改善睡眠作用[8]。酸柏栀油软胶囊(酸枣仁油、柏子仁油、栀子油组成)可抑制小鼠自主活动起效较慢,随用药时间延长镇静作用逐渐增强,且无耐受现象;还能缩短小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期、增加入睡小鼠睡眠数,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9]

(3)栀子“泻下”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灌胃不同苦寒药后,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腹泻,以栀子组最为明显[10]。临床等效剂量的栀子无明显泻下作用,但随剂量增大泻下作用逐渐增强[11]。栀子中含有的去乙酰车叶草苷酸、都桷子甙、栀子苷、栀子苷酸均有一定导泻作用[12]。由于栀子不含蒽醌类物质,没有相关的不良反应,故栀子可能成为泻下通便比较理想的替代药物。

(4)栀子“疏散风热”的实验研究

芩栀胶囊(栀子、黄芩)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及流感。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可明显延长甲、乙型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提高感染小鼠存活率,可明显逆转感染小鼠的肺炎性病变[13]。栀子提取物ZG对流感病毒致小鼠肺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在体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14]

(5)栀子“止渴”的实验研究

古代本草及方剂中均有栀子治消渴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栀子水提取物、栀子总苷和栀子苷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升高空腹血清胰岛素,有较好的降糖作用[15]。栀子能显著降低由外源性葡萄糖致高血糖、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对正常小鼠也有一定的降糖趋势,对正常小鼠和数种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6]

(6)栀子“止痉”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栀子油可延长戊四氮引起的小鼠惊厥潜伏期,具有一定抗惊厥作用[7]

综合上述,通过对本草和古代方剂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栀子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止痛、安神、泻下、疏散风热、止渴、止痉功能得到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实。可见,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确为挖掘中药潜在功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3]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4]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5]李有田,洪英杰,李洋,等. 疱疹止痛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疱疹止痛灵主药栀子化学成分作用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21-23.

[6]杨宇,杨光,曾宪阳. 栀子苷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J]. 武警医学,2013,24(3):218-220,223.

[7]李宝莉,陈雅慧,杨暄,等. 栀子油的提取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3):2152-2155.

[8]郝昭琳,江璐,车会莲,等. 栀子苷和栀子黄色素改善睡眠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15):208-210.

[9]李宝莉,朱梅,符兆英,等. 酸柏栀油软胶囊对小鼠镇静催眠促学习记忆作用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39-1642.

[10]邱赛红,李飞艳,尹健康,等. 9味苦寒药对小鼠胃肠运动与肝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5):1-3,6.

[11]李飞艳,陈斌,李福元. 栀子泻下及对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4):608-610.

[12]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42

[13]姚干,何宗玉,方泰惠. 芩栀胶囊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成药,2006,28(2):225-228.

[14]王意忠,崔晓兰,高英杰,等. 栀子提取物抗病毒试验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14):1176-1178

[15]费曜,罗华丽,刘凡. 栀子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1):42-45.

[16]黄洪林,杨怀瑾,刘立超,等. 栀子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1-3.

张红梅副教授撰写/梁茂新指导

九九中医资讯网(99)

栀子潜在功用的考察与分析(1)

摘要:通过考察栀子在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及2010版《药典》一部中所载内容,发现古代本草及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与《药典》基本吻合。但综合古代文献提炼出来的止痛、宁心安神、泻下、疏散风热、止渴、止痉等功用《药典》不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初步确认这些功用均为栀子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栀子;《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中药的功能主治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衍变。在这个漫长过程中,有些功用得到了扩展和补充,部分功用由于多种原因萎缩甚或被湮没。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单味中药配伍在复方中应用于各病证进行全面检索,并与历代本草学文献功用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相比较,可以较为全面的认识中药的功能主治,发现其潜在功用[2-4]。栀子是临床常用药,本文旨在通过古今文献的考察分析,挖掘失传的潜在功能,进而更全面地发挥其临床作用。

一、栀子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栀子首载于《本草经》,列为中品,“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所谓“五内邪气”,乃五脏感受邪热之气。《名医别录》补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诸疾,《本草经集注》称其“解玉支毒”。玉支者,羊踯躅也,乃大毒之品。两书所记侧重栀子热证之用。不但祛五脏邪热,且清胃、大小肠之热,泻热范围较为广泛。

晋唐时期,栀子功能主治范围迅速扩大。《药性论》以其“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利五淋、通小便、解五种黄病,体现了栀子清热利湿功能。从明目及治目赤肿痛,可知栀子有清肝明目功效。《食疗本草》补充“主喑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之功,并以栀子仁烧灰治“下鲜血”,首次提出栀子止血功能。《本草图经》则“疗血痢挟毒热下者。”

金元以来,栀子功用又有补充。《医学启源》取栀子“去上焦虚热,治风热”及“止渴”。《药类法象》用治“血滞而小便不利”。《本草衍义补遗》云“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本草蒙筌》增加“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本草纲目》云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本草正》以其“清心肺之火”,“耳目风热赤肿疼痛”,“治大小肠热秘热结”。《本草新编》强调“专泻肝中之火”,“止心胁疼痛,泄上焦火邪,祛湿中之热”。《医林纂要》增“泻心火,安心神,敛相火妄动,瀹三焦之水道”之用,首次明确栀子有安神功能。至此,栀子功能主治大体臻于完备。

综合历代本草文献,凝炼栀子功用:一是清热泻火(主五内邪气、面赤、时疾、疮疡、除热、解热郁、胃中热气、胸心大小肠大热、去上焦虚热、泻三焦火、清心肺之火、泄上焦火邪、敛相火妄动);二是清热利湿(酒疱皶鼻、霍乱、利五淋、血滞而小便不利、通小便、小肠大热、解五种黄病,血痢、血淋、黄疸、祛湿中之热、汤火伤、瀹三焦之水道);三是清肝明目(目热赤痛、明目、目赤肿痛、目赤作障、泻肝中之火);四是凉血止血(清胃脘血、下鲜血、吐血、衄血、下血);五是疏散风热(疗风热、喑哑、去热毒风、耳目风热赤肿疼痛);六是止渴(消渴、口干、止渴);七是宁心安神(胸心大热、心中烦闷、积热心躁、中恶、安心神);八是止痛(热厥心痛、热厥头痛、心胁疼痛、损伤瘀血、疝气);九是通便(热秘、大肠大热);十是解毒(解玉支毒,杀蟅虫毒);十一是祛风止痒(白癞、赤癞、紫癜风)等。

二、栀子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考察栀子在古代方剂中配伍应用情况。借助含栀子复方所治病症的分类构成,即可把握古代干预的优势病症,全面提炼出其功能主治。

1.含栀子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栀子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所治病症,得含栀子复方1699首,用于577种病症。为方便统计分析,首先对相同或相近病症分类归纳整理。

在含栀子复方所治577种病症中,将目赤肿痛、目赤痛、暴赤眼、五脏风热眼、疮疹入眼、热病热毒攻眼等归为目赤肿痛;将伤寒、伤寒后劳复、阳毒、阴阳毒、伤寒余热不退、伤寒五日候等统称伤寒;疮疡包括汤火疮、五色丹毒、热疮、一切恶疮、丹毒、诸疔疮等;黄疸包括伤寒发黄、时气发黄、诸黄、热病发黄、黄疸病、谷疸、急黄等;热病则有三焦实热、热病、壮热、热病三日、结热等;诸痈疽、诸痈、诸疽、便痈、附骨痈、乳痈、痈疽、石痈等同归痈疽;将伤寒发斑、伤寒鼻衄、脏毒下血、热病发斑、鼻血不止、吐血、血妄行等并归出血;痢疾包括血痢、热痢、热病痢下脓血、伤寒下痢、伤寒下脓血痢、滞下脓血等;风热包括风热、诸热、热毒风、风邪和风毒等;烦躁不安包括伤寒发狂、伤寒烦躁、伤寒后不得眠、热病发狂、心狂、惊悸等;淋涩包括小便淋涩、血淋、膀胱实热、淋秘、小便赤涩、热淋等;目生翳膜包括眼生翳膜、目生肤翳、卒生翳膜、内外障眼等;时气包括时气五日、时气劳复、时气余病不退、时气、时气瘴疫、时气疫疠等;便秘包括大便秘涩不通、大便不通、秘结、风秘、伤寒大便不通、时气大便不通、热病大便不通等;痉病包括惊痫、癫痫、风痫、热痫、急惊风、破伤风等。疼痛则有时气头痛、伤寒头痛、热病头痛、头痛、身体疼痛、腰痛、中风百节疼痛、风走注疼痛、胃脘痛、心腹痛、历节风等;消渴、胃热渴、疳渴不止、消中、烦渴、消肾、渴利、暴渴同归烦渴;心劳、热劳、脾劳、虚劳骨热、肝劳、虚劳烦热等归属虚劳;温疟、瘅疟、痰疟、诸疟、疟疾、劳疟归入疟疾;大风癞疾、大风眉须堕落、风瘙瘾疹、疥癣、诸疥和风癣同归疥癣瘙痒;乳石发浮肿、乳石发烦闷、乳石发心腹胀满同归乳石发;中风、心中风、卒中风、风瘫痪、风气、肝中风等同归中风;尸疰、五尸、鬼疰、传尸羸瘦、飞尸和诸尸等同归诸尸;将解诸毒、解酒毒、蛊毒、解金银铜石毒、中药毒和猘犬啮等归入解诸毒。总计分为24类。另有一些病症,含栀子复方仅有零星分布,没有统计分析价值,故未采用。

2.含栀子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将含栀子复方所治病症予以列表(见表1)。由表1不难看出,栀子所治病症以热证为主,其中伤寒、热病、时气、疮疡、痈疽、风热、疟疾主要为火热病症,黄疸、痢疾、淋涩为湿热病症,目赤肿痛多为肝经风热。其它如烦躁不安、出血、便秘、烦渴、痉病亦与热证密切相关。此外,含栀子复方在疼痛、虚劳、疥癣瘙痒、乳石发等病症也有较多分布。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3]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4]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待续)

张红梅副教授/梁茂新

龙胆草潜在功能的挖掘与利用(2)

2.含龙胆草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现将含龙胆草复方分布于24类病症的构成情况列表(见表1),并对居前20位的病症以柱状图标示(见图1)。从表1可以看出,古代含龙胆草复方常用于治疗疳疾、热病和目赤肿痛。在这三类病症中,含龙胆草复方占配伍龙胆草全部方剂数量的37%。而热病与目赤肿痛,包括后续的黄疸、疮疡、骨蒸、惊风、口疮、伤寒、瘰疬、喉痹、淋涩、疟疾、诸痢、诸瘘等多与热毒或湿热致病有关,由此构成了龙胆草功能主治的主体。此外,该药还广泛用于神志不安、癫痫、消渴、虚劳、瘿瘤积聚、多汗、中风、出血、皮肤瘙痒等病症的治疗。

三、龙胆草古今功用比较分析

1.龙胆草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确定,龙胆草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等病症。与古代本草方剂文献提炼的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肝明目功能,即以清热作用为主导大体相吻合。从主治病症来看,《药典》所治黄疸、湿疹瘙痒和惊风等病症,与古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2.龙胆草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1)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

需要指出,虽古今均将龙胆草用于火热病证,但《药典》局限于泻肝胆之火,古代本草学广泛用于胃中伏热、肝肾膀胱伏火和心火等;含龙胆草古方则通治三焦实热和多种外感热病。说明古今在龙胆草清热泻火范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药典》不论清热解毒及其应用,古代本草方剂文献则用于治疗疮疡、痈肿、疮毒和诸疮等。

(2)消疳

自《日华子本草》提出龙胆草“治疳气”以来,多部本草书记载龙胆草用于惊疳、疳热、热疳和杀疳虫。《普济方》含龙胆草复方用于小儿一切疳、脑疳、惊疳和干疳等,共计54首,是其所治24种主要病症中配伍龙胆草频次最高的。由此可见,消疳和治疗疳疾,是古代医家对龙胆草功用比较确定的认识。但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却并未收载该功用。

(3)镇静安神

《名医别录》首载龙胆草“止惊惕”,《日华子本草》则扩增到“治热病狂语,止烦”,龙胆草镇静安神功能在本草学中逐渐得以确认。由《普济方》数据库检得治疗神志不安含龙胆草复方共21首,具体面向热病狂言、惊悸、伤寒发狂、风恍惚、热病烦躁等病证的治疗。古代本草学功用记载与方剂学配伍应用的高度切合,提示龙胆草镇静安神功能是客观存在的。遗憾的是,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未予记述。

(4)凉血止血

龙胆草用于出血,在唐《外台秘要》里就有记载,龙胆草一味组成单方,即“治卒下血不止方”。其后,宋代《履巉岩本草》用其治酒毒便血和肠风下血,《医学衷中参西录》用治“吐血、衄血、二便下血”。由《普济方》数据库检索到治出血的含龙胆草方剂虽仅有3首,但单方2首,龙胆草与黄连配伍成方1首,可见龙胆草确有止血之功。然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也未收录。

比较分析表明,龙胆草古今虽均用于清热泻火,但泻火范围和适用病症却差异较大。而清热解毒、消疳杀虫、镇静安神、凉血止血等功能《药典》未载,古代则通过主治病症得到广泛体现。似可认为,这些即是龙胆草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

3. 龙胆草潜在功用现代研究和应用考察

近年来,关于龙胆草单方和复方的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研究已经证实了上述部分潜在功能存在的可能性。

(1)龙胆草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脆弱类杆菌常导致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有研究采用平板打洞法和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中草药对脆弱类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龙胆草对脆弱类杆菌杭菌活性最强[5]。绿脓杆菌也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采用琼脂板扩散法对22种中草药的醇提物进行了绿脓杆菌的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龙胆草对绿脓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6]。这些研究提示龙胆草具有清热解毒功用,可用于治疗疮疡痈肿。

(2)龙胆草对胃肠作用的实验研究

龙胆苦苷是龙胆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刺激胃液和胃酸分泌的作用[7]。龙胆总苷能显著提高大鼠固体、液体胃排空肠推进功能,对抗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延迟,促进胃肠推进功能,增强大鼠在体胃收缩活动[8];还具有提高胃排空活动、促进小肠推进活动、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及增加胃蛋白酶排出量的作用,可以认为龙胆总苷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及便秘等胃肠道疾病[9]。这些研究证明了龙胆草确有“消疳”功能。

(3)龙胆草镇静安神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研究发现,龙胆碱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入睡的只数并延长小鼠睡眠时间,能够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推测其镇静和催眠作用与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有关[10]。口服龙胆泻肝汤治疗79例失眠患者,以症状改善和睡眠时间延长为有效标准,有效率为91.14%,疗效优于口服阿普唑仑片[11]

(4)龙胆草止血的临床研究

临床上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分别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和泌尿系出血,疗效满意[12]。对33例肝火上炎鼻出血患者,采用综合措施(鼻腔填塞、止血药物和抗生素应用,有休克征象者补充血容量、输血)加龙胆泻肝汤加减剂辅助治疗,较单纯用综合措施治疗的出血时间明显缩短[13]。此外,龙胆泻肝汤对支气管扩张咯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4]

综上所述,对龙胆草功能主治的把握,不但要以国家《药典》的记述为依据,还要结合古代文献中对该药和配伍该药的方剂的记载,才能获取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对古代文献的知识挖掘中所揭示的龙胆草潜在功效,已被现代药理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所证实,对于扩大龙胆草的临床适用范围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2]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514-2517.

[3]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4]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5]黄晓歌,欧录明,黄煌,等.脆弱类杆菌对16种中草药的敏感性研究[J].郴州医专学报,1999,1(1):10-12.

[6]蒋丹,王关林.22种中草药抑菌活性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4):140-146.

[7]刘涛,才谦,付玉芹,等.中药龙胆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85.

[8]孙文基,高海,卫筱榆,等. 促进肠胃消化功能的药物.中国:ZL97108434.3 [P].2002-08-21.

[9]侯洁文,姚烁,黄黎明,等. 秦艽地上部分中龙胆总苷对大鼠胃肠活动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05-107.

[10]刘学伟,刘树民,柳长凤. 龙胆碱镇静催眠作用及对小鼠脑内5-HT、GABA 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394-396.

[11]刘齐林,张静术.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79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74-175.

[12]郭月平.龙胆泻肝汤治疗血证验案2则[J].山西中医,2010,26(8):20.

[13]夏艳萍.龙胆泻肝汤加减剂治疗鼻出血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20.

[14]薛礼美,朱泾清.龙胆泻肝汤治血证3则[J].陕西中医,2001,22(1):46-47.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已拟定发表

张林副教授/梁茂新指导

龙胆草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1)

摘    要:比较龙胆草在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述功用,确认龙胆草传统功用的核心内容与《药典》记录相符合。同时发现从古代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杀虫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龙胆草复方所治痈肿疮毒、疳疾、神志不安、癫痫、出血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是龙胆草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龙胆草;《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古代本草和古代方剂是记录中药功能和主治的主要载体,故而对中药功用的认识应当基于古代本草和方剂文献的综合解析。研究表明,古代文献记载的许多中药的传统功用与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收载情况并不完全一致[1~3],进而为另辟蹊径挖掘中药潜在功用提供了重要线索。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4],检索得到含某药复方所治病证分类构成,与古代本草和《药典》所载该药功能主治相比较,通过统计分析和逻辑判断,即可得到该药的传统功用和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现以龙胆草为例,对其潜在功用予以考察与挖掘。

一、龙胆草历代本草学功用考察分析

龙胆草又名龙胆,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龙胆“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盅毒。”《名医别录》进一步明确龙胆“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主要用于多种热病和惊惕,而“益肝胆气”尚待明确。《药性论》认为:龙胆“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增加了热病种类、惊痫和痈疮。《日华子本草》补充“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之功用,首提用于眼病明目。此后《药类法象》指出:龙胆“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强调在多种眼病中的治疗作用。这一认识得到后世多部本草学的反复确认。《本草蒙荃》甚至认为:龙胆“胬肉必加,翳障通用”。《药性赋》概括龙胆功用有二:“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本草纲目》对《名医别录》所记“益肝胆气”予以诠释:“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并扩大到“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病症。《药鉴》总结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除寒湿脚气,四也。”作用部位侧重下焦。《履巉岩本草》增加止血功能,用龙胆“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得配本草》补记:“杀蛔虫,愈惊疳,消疮痈”。明代《景岳全书》对龙胆功用概述最全,云其“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故能退骨蒸疳热,除心火惊痫狂躁、胃火烦热、黄疸、咽喉肿痛、肝肾膀胱伏火、小水淋闭、血热泻痢、下焦湿热痈肿、疮毒疼痛、妇人血热崩淋、小儿热疳客忤,去目黄睛赤肿痛,杀蛊毒、肠胃诸虫及风热盗汗。”凡火热为患,无论心火、胃火、肝肾膀胱伏火、下焦湿热、血热和风热诸疾,皆其所宜。以其清泻肝胆实热之力,《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其用于“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其“杀疳虫”。

综合诸家本草记载,龙胆草功用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清热泻火(胃中伏热、胃火、肝肾膀胱伏火、心火、时气、温热、壮热、骨热、时疾、热黄、口疮、益肝胆气、退肝经之邪热、咽喉痛、血热、风热);(2)清热燥湿(骨间寒热、热泄、下痢、下焦湿热、淋闭、泻痢);(3)清热解毒(痈肿、足肿痛、消疮痈、疮毒)、清肝明目(明目、赤目肿痛、睛胀、翳障);(4)消疳(疳气、愈惊疳、疳热、热疳);(5)镇静安神(惊痫、定五脏、止惊惕、热病狂语、止烦);(6)凉血止血(酒毒便血,肠风下血、崩漏、吐血、衄血、二便下血);(7)杀虫(杀盅毒、肠中小蛊、杀蛔虫、肠胃诸虫、杀疳虫)。

二、龙胆草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历代本草学对药物功能主治的记载,为临床选药组方和古代方剂学的积累创造了基本条件;而古代方剂学又对本草学记载的功能主治产生验证、评价和补遗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并合理还原龙胆草的功能和主治,借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出配伍龙胆草的古代方剂,并考察这些方剂的适用病证分布,比对历代本草书籍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的记载,从而分析确认该药的总体功能主治和潜在功能。

1.含龙胆草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因古代文献中龙胆草有龙胆草根和草龙胆之别名,故以龙胆草、龙胆草根、草龙胆为关键词,在《普济方》数据库中检索,得含龙胆草复方468首,用于264种病症。为便于对含龙胆草复方所治病症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相同或相近病症作分类整理。

根据检索结果,将含龙胆草复方用于治小儿一切疳、脑疳、惊疳、干疳等病症,统称疳疾;用于诸热、骨热、三焦实热、热病、壮热等,归为热病;用于目赤肿痛、风毒冲目虚热赤痛、五脏风热眼、目赤痛、暴赤眼等,统称目赤肿痛;用于女劳疸、热病发黄、黄疸病、黄疸、内黄等,归为黄疸;用于热病狂言、惊悸、风惊悸、伤寒发狂、虚劳不得眠等,统称神志不安;用于风痫、癫痫、一切痫、风邪癫狂、癫等,归为癫痫;用于诸疮、头疮、疮疡、诸疮肿等,统称疮疡;用于骨蒸、骨蒸羸瘦、骨蒸烦渴等,归为骨蒸;用于消渴口舌干燥、久渴、消中、消渴等,合称消渴;用于一切惊风、惊热、急惊风、慢惊风等,归为惊风;用于口疮、唇生核、口舌疮等,统称口疮;用于虚劳、急劳、脾劳、肺劳、气劳等,归为虚劳;用于伤寒、伤寒杂治、伤寒三日候、阳毒、伤寒余热不退等,并称伤寒;用于瘿气、五瘿、瘤、积聚等,归为瘿瘤积聚;用于虚汗、盗汗、伤寒后虚羸盗汗等,合称多汗;用于中风、卒中风、中风身体不遂、风偏枯等,统称中风;用于诸瘰疬、瘰疬寒热,归为瘰疬;用于咽喉肿痛、咽喉生疮等,归为喉痹;用于热淋、淋秘、小便赤涩等,归为淋涩;用于瘅疟、疟母、足少阳胆疟等,归为疟疾;用于血痢、蛊痢、久痢羸瘦,归为诸痢;用于诸瘘、浮疽瘘,归为诸瘘;用于诸血、脏毒下血、鼻衄,归为出血;用于湿癣、久癣,归为皮肤瘙痒。余下病症分布甚少,故不再分类。如此,含龙胆草复方所治病症大体归为24类。(待续)

张林副教授撰写/梁茂新指导

本文已发表在2015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第 2 页,共 3 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