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对《思考中医》之思考(14)

十三、结语

对《思考》之思考,先后发布了13篇博文,这些博文对《思考》论述的主要内容谈了不同的看法,足以表明对此书的重视。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系统评论《思考》,而不是此书问世当时,自然是有原因的。坦诚地讲,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此前无论在公开出版物里,还是在本网站上,我已经发表了许多文章,对包括病证结合研究、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早先称证本质研究)、证的规范化研究、证或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研究等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和剖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类研究得到各级政府各类科研基金的大力资助,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故集中精力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对《思考》这一类型的研究,因涉及中医理论本身的缺陷,牵扯到人们钟爱的传统文化,再加上在中医界不可能提供这样一个系统讨论此类敏感问题的场所,故推迟了对传统学派学术思想的系统评论。二是有关研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必须对当今中西医结合和维护传统两大学派给出一个公正、公开的评判,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根本问题,避免因单纯评论中西医结合研究而出现孰是孰非的片面认识和误解。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客观上有了开办个人网站的想法和决心,自行创建了这个少了些约束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对《思考》的思考,对中医理论内在问题的思辨,在中医各种出版物不感冒或有所顾忌(我已领教过这样的顾忌)的情况下,只能暂时封存在自己的脑海中,短时间不可能公诸学术界。

《思考》的典型之处在于,表面看来此书是着重解读《伤寒论》的,实际上,作者广泛论及中医理论、临床、科研、教育、传统文化、思维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众多业内关心、希望求解的问题,刘力红教授以其学识、理解和经历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全书的核心旨在全面维护中医经典和传统中医,不允许对中医理论说半个“不”字。故而此书代表了业内除中西医结合以外的所有维护中医经典和传统思维方式者的心声,同时也唤起业外酷爱传统文化者的共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针对《思考》而思考便有了代表性、现实性和必要性。

在业已发布的13篇博文中,虽然回应了《思考》论及的主要问题,但还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设专篇予以讨论,如中医阴阳学说、整体观念、藏象学说、中医学与易经的关系、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等。原因在于,关于中医阴阳学说和整体观,在网站已有专文系统论述,而藏象学说已在《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和博文第3篇“中医五行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中有所论述,实际上,藏象学说的问题与五行学说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完全可以放在一起来讨论。关于中医学与《易经》、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包括阴阳、五行的基本内容、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上源于《易经》。因此这些问题说到底都可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医学与文化水乳交融,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历史必然性使然。但历史必然性与客观性和科学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早已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分离出来,于是,中医界理应思考的问题是,文化与医学和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古代,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具有解释功能和传统意义上的助发现功能,到了现代,传统文化还具有助发现功能吗?这种助发现功能如果存在,应该不会是“内证实验”,也不是五行学说生克制化关系的僵化推导吧?它在当今的表现形式又会如何呢?

《思考》用《易经》解释《内经》和《伤寒论》,因为三者之间确实存在有机联系。刘力红教授认为,“医、易、道是三位一体的”(P404),这也是没有问题的。反而再度说明,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衍生物和附属品,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浑然一体。倘若《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如同《思考》应用和阐述的那样,如同我们从统编教材中借助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所看到的那样,它的作用只是体现在解释方面,并且这种解释经常捉襟见肘,尚未揭示和显露出《易经》在现实背景下的助发现功能。人们不禁要问:中医学如果在发展着,它还要永远固守在传统文化氛围里面吗?!说到《易经》,有必要简单说上几句。现在研究《易经》的人不少,搞哲学、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它,江湖术士、算命先生、风水先生也利用它,各有各的用途。有人甚至发现它在现代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指导作用。如何理解这种学习、研究和利用《易经》的现象,科学定位《易经》的现实功能,就成为有待解决的认识问题。关于挖掘《易经》的现实功能,殷旵先生做了恰如其分地概括,在所著《易经大传新解》中说:“能不能让《易经》的占卜功用登上大雅之堂?并愿与海内外同仁们尽此努力,使《易经》文化与现代教育、企业文化和处世为人接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一名负责任的《易经》专家给出的客观、理性而又严肃的回答。他没有为了生活需要把自己混同江湖术士和算命先生;也没有用《易经》推动现代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设想,而是非常有分寸地表达了通过挖掘《易经》可能产生的文化和教化方面的现实功能。这对中医界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谈到这里,可以简要地整理一下我的基本观点。当前,中医界是由两大学派的公开和非分开对垒构成的。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和方法者,姑且称之为现代派;固守中医经典和传统思维方式的中医学者,暂且称之为传统派。尽管这种划分未必十分科学,但大体可以反映中医队伍的现状。从人员数量和占有资源来说,现代派已占压倒多数和整体优势。但即便如此,仅从人员数量和占有资源多少评价两大学派的学术思想的正确与否是不客观的。我们的研究表明,现代派在并非完全了解中医的概念、理论和诊治规律的情况下,比较盲目地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证实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帮了倒忙,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传统派反对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注意到现代派研究思路方面的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传统派忽视或否认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属性,不肯承认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诸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等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把中医经典奉为不可触碰和逾越的金科玉律,同样陷入不能自拔的逻辑悖论之中。因此勿需讳言,两个学派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从根本上说来,两者都有本质问题,均存在严重的思路方法问题,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谓两个学派之争,不过是一场思路不清,议题不明,没有判断标准,同时也不会有结局的“混战”,进而使整个中医界长期处于混沌状态之中。尽快廓清两个学派研究思路方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从这一现状中解脱出来,已成为摆在中医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切研究的重中之重。

基于上述,我在博文一开始便曾强调:“笔者在中医继承与发展的研讨中,历来不属于任何流派,只想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对《思考中医》的思考,同样基于这一原则。”一方面,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弊端进行系统梳理和质疑,另一方针对《思考》代表的传统派学术思想展开全面思考和剖析,并且还将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揭示各自存在的根本问题。现在,在事关科学的问题上,我们已不再苛求自己,就象学术界不会苛求我们一样,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旨在做抛砖之举,希望引起业内广泛深入地研讨、评论与批评,把思考推向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加专业、更有见地的层次。使中医研究和发展尽快转移到正确的思路方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来自学术界的批评如何尖锐,对个人来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续完)

九九中医资讯网(www.99zyzx.cn)

4 条评论

  1. jieke | #1
    2013 年 4 月 22 日 at 下午 2:05

    伴随着梁教授的“结语”,我们也有些恋恋不舍地结束了“对《思考中医》之思考”的欣赏。
    当今能在中医论坛中有如此之思考,实乃中医界之幸事!
    梁教授能连续写出十三篇”思考”,同时还就中西医结合等诸多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足见其学者风范:认真、博学、热爱、钻石,更是负责任!
    中医学,差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作为最大也是最完整的民族医学保留下来,已经是个奇迹。近三十来年,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传统医学不可避免地遭到空前的挑战和冲击。中医如何发展?市场状况一目了然,学术争鸣见仁见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定位已是时间问题。
    基于各种情况,业内人士都很忙碌,但真正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人并不多,学术氛围并不浓厚,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并不开放。恰当此时,梁教授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学术争鸣对中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 proliang | #2
      2013 年 4 月 23 日 at 下午 7:50

      实事求是地说,结束对《思考中医》的思考,内心并不轻松,反而更加沉重。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应当把事情深层次的真象讲出来,把当前中医界两大学派各自的本质问题说清楚。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如此厚重的话题,面对的是维护传统和中医现代化积重难返的不同诉求。两大学派还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各自的学术惯性,同时也不会影响人们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因此,无端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学术造假和学术污染还将继续——

  2. 公孙熊熊 | #3
    2014 年 12 月 3 日 at 上午 1:05

    梁老师,《思考》一书关于讲的阴阳理论和三阴三阳“开”“关”“枢”的理论,您对此怎么看?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 proliang | #4
      2014 年 12 月 3 日 at 上午 11:32

      在《思考》中,刘力红教授对三阴三阳开、合、枢关系的阐述,可作参考。细说起来比较复杂,简言之,无论阴阳还是三阴三阳,均来自《周易》,又与后来的五运六气相关。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其中的两仪就是阴阳。当然还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二”,也是指阴阳。“三”指天、地、人三才。万物来自三才,这是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素问》故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一阴一阴之谓道。”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来自五运六气中的三阴三阳。五运为木、火、土、金、水运;六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升降出入的变化。两者之间彼此相应,故而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可以影响人体五脏、六经之气,导致正常或异常的改变。六经开、合、枢的关系定位,说到底依从于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的定位。总而言之,无论阴阳还是三阴三阳,都是“象思维”的产物。您对此很感兴趣,可进行深入研究。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