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论中医学术语的逻辑属性和思维方式(10)

近年来,王树人教授对中国传统经典中原创思维的研究广泛而又深入。不过,他不是站在中医经典这一分支领域,而是站在整个中国传统经典的大视野进行系统全面的理性思考,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和见解。面对中国传统经典被严重异化的现实,他向学术界发问:用西方思维方式及其话语领会和诠释中国传统经典,能够完全走进中国传统经典吗?如果说能够走进,那是在什么意义上走进?如果说不能够走进,又是在什么意义上不能走进? ”[14]现在不能否认,在中医界,无论中医现代研究还是传统方法研究,无论实验研究还是文献理论研究,都采用了西方思维方式,分别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现代哲学和逻辑学之中各取所需。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正宗的,是在真正理解中医经典基础上开展研究的。然而,披露出来的大量事实业已证明,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传统方法研究均出现了重大学术问题。为什么中医经典就放在案头,许多经典名句朗朗上口,且该用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一应俱全都用过了,看来学术界还是未能走进中医经典呢?难道还有其他走进中医经典的方法和路径吗?王树人教授指出,“要使象思维的悟性与西方思维方式的理性走向互补,这才是中国思想文化复兴的根本路径。”[17]他非常赞同中国明末大儒徐光启提出的“会通以超胜的远见卓识,强调实现这一目标最值得探讨者,就是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会通的问题。会通不是一方吃掉或取代一方,而是促使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精神境界能有机地连通起来。[14]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里讲的大概就是双方的优势互补了。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传统中使象思维仅仅停留于个体与整体一体相通那种自我审美受用上,必须加以打破。在借助象思维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后,必须走下与宇宙一体相通的神坛,从形上境界下到形下境界,以便能接受和运用逻辑概念思维以具体解决问题,并在具体解决问题中继续发挥象思维推动创新的作用。[14]这是王树人教授提出的具体的会通步骤与方法。

不过,倘若参照这一思路和方法,仍有许多认识问题需要澄清。象思维维系的个体与整体一体相通是什么意思?果真需要打破,如何打破?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若借助象思维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能够为运用逻辑概念思维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启示、线索和假说吗?具体如何操作?经典的形上境界是指什么?中医的形上境界如何下到形下境界运用逻辑概念思维以具体解决问题时,如何实现由象思维的悟性向逻辑概念思维的理性和谐过渡和顺利对接?在继续发挥象思维推动创新的作用方面,能否举出生动的例证加以说明?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搞不清楚,参照执行时自然产生典型的钟摆效应。其中,个体与整体一体相通形上境界的具体指向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关于前者,王树人教授解释说,在象思维中心前提下,形成了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方式。这就是最终达到体悟主客一体,即与动态整体一体相通来把握整体。具体表现为,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观物取象象以尽意之体悟。后者则是超越此形下之象(人的嗅、听、视、味、触诸感觉之象)进入精神之象(例如意象、幻象等多层面),特别是进入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之象,即动态整体之象,乃是形上之象。[14]原来,我们所要打破的正是观物取象象以尽意本身;把经过象的流动与转化后实现的大象无形之象(亦即大象无边之象)下到形下境界。可以确认,作为形上之象的动态整体一体,并非大自然本身之造化,而是借助象思维通过象的流动与转化,由最初的形象再到意象连续体悟而形成的。至于如何打破,怎样下到形下境界,象思维的推动创新作用如何体现和实现,从中尚不得而知。如此笼统的会通方法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难以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包括解决中医学中的基本问题。

按照“会通以超胜”的愿景,中西医结合研究应当属于中西医会通(又称汇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中医学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会通。而传统守成者旨在坚守和维护地道的中医学,反对中西医结合研究,但他们认为中医经典有归纳法和演绎法,这可理解为面向中医经典理论运用逻辑概念思维以具体解决问题的尝试,这是中医学在思维方式方面与西方逻辑学的会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可能做的会通工作几乎全做了,结果还是会而不通,乱象丛生,理不出头绪。所有的会通方法和手段都搁浅了,寻找和揭示问题的症结成为时下唯一的理性选择。

根据王树人教授的说法,象思维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智慧,而逻辑概念思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显然,对于人类发展,两者相得益彰,都决不可缺少。[14]对于中医界来说,仅仅告知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更为关心的是,象思维语境下的知识如何准确转化为逻辑概念思维状态下的知识的问题。一百余年的中西医汇通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传统研究方法的会通方式同样也站不住脚。继续按照以往的会通方式走下去肯定没有出路。现在看来,共同商讨准确转化的思路与方法,应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传统方法研究者的第一要务。不言而喻,由象思维的智慧转化为逻辑概念思维的智慧,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沟通与融合,一事一议地解决问题。事先需要做好衔接两者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准备。具体说来至少包括:(1)明确由象思维建立的事物规律性认识,全部都是或然性的;(2)明确并区别借助象思维产生知识的创新性和解释性;(3)明确象思维如何在“象的流动与转化”过程中不断完成由“此象”到“彼象”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建构;(4)明确不同类型的象思维揭示事物规律性的或然性程度和论证强度。以下逐一讨论这四个问题。 (待续)

九九中医资讯网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