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存在问题与对策(2)

2.2.2肝肾阴虚证所属症状构成分析

首先,合并同症异名者。将舌红与舌质红、舌质偏红,腰背疼痛与腰背部疼痛、背痛、脊背叩击痛或压痛,少苔与苔少,口干舌燥与咽干口燥、咽干舌燥等,视物不清与视物昏花、视物模糊,两目干涩与双目干涩,头晕目眩与头晕、目眩,发脱齿摇与齿摇发脱、齿松发脱、发落,驼背与背驼腰弯,疲乏少力与疲乏无力、神倦无力,五心烦热与手足心热,溲黄与尿黄,便秘与便干,足跟疼痛与足跟作痛,腰膝酸软与腰膝隐痛酸软、腰酸等,关节拘挛不利与关节僵硬,肢体痿软与四肢酸软、腿膝无力、下肢痿软无力等,失眠与虚烦不寐、烦热失眠、心烦失眠、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与急躁易怒、烦躁焦虑、心烦急躁,分别归为一类。列表如下(表4)。

经统计,学术界OP肝肾阴虚证所属症状高达78个,肢体症状60个,舌质5个,舌苔4个,脉象9个。存在问题及其严重性与肾阳虚证如出一辙。

3.OP辨证规范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OP辨证构成的比较分析,可以确认OP中医辨证至少存在三方面问题:(1)辨证标准无统一规范,权威文献在中医辨证方面各执一词,难以发挥其标准性、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2)学术界中医辨证灵活发挥,随意性太强。(3)辨证混乱导致所属症状杂乱无章,甚至有违背医理者,严重影响了OP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和可行性。鉴此,急需建立科学、规范、客观的辨证标准。兹提出以下建议:

3.1建立统一的辨证规范

为建立统一的辨证规范,首先需要清楚西医疾病与中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把辨证规范依托于西医疾病,是中医学术研究的一次重大变化。[15]

深入探究西医疾病分期、分类、分型及病情所对应中医各证的关联,依托于统一后的OP中医病名,建立统一的辨证规范,即完善中医辨证规范体系,又实现了中西医有效结合。

3.2建立统一、规范的证名

目前,学术界辨证混乱,以OP为例,权威文献辨为18证,学术界新增36个证名。一个疾病,存在大量同证异名的现象,亦有证名不规范、多证交叉等不客观的现象,扭曲了证的内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权威专家达成共识及协作。证是一组关联症状的抽象诊断。在统一的辨证规范基础上,建立统一、规范的证名,使学术界有规可依,临床诊疗行为有法可循。学术界及临床工作者亦应谨慎遵循并规范自身的诊疗行为。

3.3规范症状

3.3.1 OP无症状阶段

OP患者较轻时无临床症状。OP无症状时舌象、脉象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应如何辨证?如果没有,又应如何处理?需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解决。

3.3.2 OP证所属症状的规范

通过对OP临床使用频次较高的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属症状的统计分析,二者均高达75个以上,解决这个问题,急需做到以下4点:

①确认并归类同症异名者。以上仅对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见同症异名做出部分归类,还有其他诸证未作处理,均应一并归并后以规范的称谓统一表述。②摒弃不合医理的症状。如形寒肢冷、喜温喜按、大便溏泻、喜按喜揉等是OP肾阳虚证基本症状,肝肾阴虚不应出现这些症状。③删除与疾病无关症状。以OP肝肾阴虚证为例,大量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盗汗、失眠、五心烦热、潮热、便秘、颧红、溲黄、闭经、尿少而黄等肝肾阴虚相关的症状,它们与OP本身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研究表明,超出西医疾病以外而用于辨证症状繁多,它们既借助于中医的证依附于疾病,多半又与疾病没有瓜葛,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虚拟方式存在[16],故应考查明确后做出必要取舍。

3.4开展前瞻性辨证规范研究

解决上述问题后,即为前瞻性辨证规范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需要建立客观、全面的预调查量表,在此基础上规范采集相关信息,并作相关系数分析或聚类分析,按照统计分析要求对预调查量表有所取舍,或将采集信息聚类为不同属性的若干类,经专家共识确定各类的辨证属性,进而实现OP的辨证规范。

参考文献

[1]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袁浩.中医骨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71.

[4]蒋位庄,王和鸣.中医骨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294-299.

[5]张俐.中医骨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2:119-130.

[6]张俐,何伟.中医骨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9-130.

[7]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342-345.

[8]王和鸣,黄桂成.中医骨伤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2:

[9]谢雁鸣,宇文亚,董福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摘录).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86-1890.

[10]邓巧子,李记天,王金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7):73-74.

[11]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19.

[12]周俭,任洁.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疗法.2005,11(10):871-872.

[13]张晓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浅析[J].河北中医,2002,24(5):348-349

[14]胡标伦,魏合伟,肖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正骨.2000,6(12)6卷:49-50.

[15]梁茂新,王雪峰,董丹.中医辨证规范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2005,7(3):18-23.

[16]梁茂新,范颖.论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所属症状虚拟性及其成因.中华中医药杂志[J].2012,27(3):544-547.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