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科技成果归属论争的思考(2)
二、各界对青蒿素研究成果归属之争的评论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各界人士的评论便不绝于网络与报端。
有人认为,“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必将大放异彩,此次获奖,给那些不相信中医的国人上了很好的一课。”说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没有错。世界各国来中国学习中医的,中医在世界各国行医,都说明中医早已国际化了。但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从何角度给国人上了一课并没有说清楚。所谓“青蒿素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科技力量提取出来的,关西医什么事,为什么对于我们中医这样不自信的往往是中医人自己,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似乎讲清了道理。不过,青蒿素获奖的关键是提取方法的调整,其灵感来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治疗疟疾,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的启示,于是调整思路,采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终于获得活性强的青蒿素。由此可见,屠呦呦的研究灵感来自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经验,而非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药性理论等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因此,说青蒿素来自中医没有错,但究竟来自中医的哪个方面,从中医的哪个方面激发的研究灵感,终究没有说清楚。承认青蒿素“通过现代科技力量提取出来的”,却又称“关西医什么事”,肯定不是事实。从提取制备工艺研究、药效毒理研究、结构分析和化学鉴定、临床研究,这些均离不开现代医药学的思路、方法与技术。既然如此,就不应将这些方面和技术排斥在外。总体说来,将青蒿素获诺奖归属中医药的人较少,且所述理由也不够充分。
可以注意到,在排斥这项诺奖的人群中,来自中医界的不在少数。有人指责,“中国中医研究院用西医的方法论花了一代人的生命,花了无数的资源,从中医药几千年的宝库里开发了一种药物,去找才有三百年历史的学说来认可!?要知道人类是三百年淘汰一种学说的。这是中医药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乌乎哀哉。”一付痛心疾首的样子,不仅不认可此奖属于中医药,反而认为是中医界的一大耻辱。把学术问题扯到民族问题上,这种心态显然比较扭曲而不可取。但在中医界,报有此类看法者并非少数。这些人始终纠结在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不行,而用传统思路研究中医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的逻辑悖论之中,至今难以自拔。
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医界为什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响呢?刘远举在凤凰中文卫视上以“屠呦呦获诺奖是中医的胜利?”为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说:“顺着屠发现青蒿素的思路继续下去,中药典籍会越来越多的启发科学工作者,使他们发现更多的新型药物。但是,当这些受中药典籍启发而发现的新药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已经无法纳入中医君臣佐使、阴阳、虚实、寒热的理论体系,这些药物都会无一例外,不折不扣的变成毫无中医特色的西药。”“屠的研究思路真在中医界大行其道,不但不能发扬中医,反而会消解,甚至消灭中医。”倘若如此,发出如此强烈的声音似乎在情理之中。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人们不可能镇定自若,不以为然,这也正是中医界最为耽心、难以释怀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涉及到中医药学是科学还是非科学的问题。如果是科学的,科学的性质本身就是革命的,批判的,不断地自我否定,提升到新水平和新高度。它不应当惧怕“界外”的研究,更应当主动地自我更新。毫无疑问,任何科学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如果说中医学是非科学的,是不科学的,或者说中医学是文化的,中医界愿意接受这样的定位吗?其实,只有对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客观、准确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使中医药学与时俱进,重塑历史的辉煌。
当然也可注意到,业内有人支招:“中医有很好的疗效啊,咱们可以自己弄一个世界级医学大奖。要想文化崛起不做自己,一味跟风这样很难做到!咱们中医人很优秀就要勇敢做自己!”关键是中医界能否另起炉灶,“自己弄一个世界级医学大奖”?首先这个奖由谁来评,由中医界组织“纯”中医专家自己评奖吗?这些专家评奖的标准是什么?中医界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乃至评世界级医学大奖的标准吗?如果有,这个标准是否需要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相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会组织这样的评奖。倘若如此,只能是中医界内部少部分人的自误自乐,得不到整个中医界和学术界的认可。这样的奖评与不评是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科学研究“一味跟风”不是好办法,但要“勇敢做自己”究竟该如何做?在中医界,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招数都用尽了,现代医学的(生化、功能、影像、病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现代科学的(包括声、光、电、磁、计算机、数据库等)、传统方法的,唯独屠呦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对此,中医界不应当深思吗?现在是把“勇敢做自己”的思路方法拿出来的时候了。
那么,中医药界以外是如何评价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呢?对于中医界来说,方舟子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直言不讳,“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筛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认为,“把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中医药的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他的理由是,“中草药里可能会有有用的成分,但是一定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获得其有效成分,并得到世界公认。青蒿素的发现正是如此,它没有用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辩证医治等等中医理论,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我把这种做法称为‘废医验药’,就是废弃中医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废医验药’的一个例子。”方舟子对“把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于中医药的经验”持否定态度,这显然站不住脚。近几十年来,在青蒿素这一重大成果以外,再没有发现其他值得称道的抗疟化药,这说明化药抗疟药的研究已经走入死胡洞。如果没有中医药提供的经验与线索,青蒿素便无从谈起,屠呦呦今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自然是天方夜谭。故而屠呦呦所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不是出于某种需要的说词,而是肺腑之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中医药,就没有今日屠呦呦所获的诺贝尔医学奖。当然,没有现代医药学方法和技术,也是不可能获得青蒿素和诺贝尔医学奖的。至于屠呦呦是从中医药学的经验还是理论中获取的灵感,对于获得诺奖已经不重要了。但需指出,不能由青蒿素的发现来源于《肘后备急方》的经验记载,就武断地提出“废医”(即废除中医理论),因为谁也不能排除未来或许借助中医理论获得的灵感,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
另外,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在回答凤凰网提问时指出:“屠得诺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医、中药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诺贝尔奖是给屠呦呦从中药里面分离出来青蒿素,而这个青蒿素又对医学这么重要。今天当有记者问到这是不是第一次给中药发诺贝尔奖时,委员会明确地否认了。中医中药必须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屠呦呦把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给分离和鉴定出来,把它变成一个纯的化学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路径,但这不是唯一的路。大家都说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前提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方能使中药变成真的宝。”他赞同诺奖评审委员们的意见,同时强调了三点,一是青蒿素获诺奖并非承认传统中医药的科学性;二是中医药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三是屠的研究方法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作为中医界外的专家,鲁教授是从科学的角度对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审视,尽管在中医界他的观点未必得到普遍认同。
面对众说纷纭的局面,可以选择的做法是:你搞你的中医药现代化,我搞我的传统中医,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各搞各的,谁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大奖都值得点赞。更开明和开放的做法是,平心静气地研究中西医药结合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经验层次、理论层次、一方一药、药物配伍和复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要能够出专利、出成果、出疗效、出思想,都值得褒奖。(待续)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