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潜在功用的考察与分析(1)
摘 要:通过考察秦艽在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及2010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所载内容,发现古代本草及 方剂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功用主治与《中国药典》基本吻合。但综合古代文献提炼出来的疏散风邪、平肝息风、清热泻火、止血、止咳等功用《中国药典》不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初步确认这些功用均为秦艽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
关键词:秦艽《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潜在功用 本草学
此前,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对单味中药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治疗各病症情况进行全面检索,并与历代本草学文献功用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相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药的功能主治,发现业已失传的潜在功用[2-9],并可通过药效学研究,进一步加以确认[10-13]。秦艽为祛风湿常用药,本文通过古今文献的考察分析,揭示秦艽当今不复使用的潜在功能,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扩大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秦艽历代本草学功能主治考察分析
秦艽首载于《本草经》:“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名医别录》云其“味辛,微温,无毒。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性论》以其“利大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四声本草》补“疗酒黄,黄疸。”《日华子本草》补充“味苦、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此间,秦艽的药性经历由平、微温到冷较大反差的变化,《名医别录》或因微温而未扩大用于外感热病;而《日华子本草》或因性冷而拓展用于传尸、骨蒸和时气。
金元时期,秦艽功用又有增益。《药类法象》补“治口噤及肠风泻血”。《珍珠囊》则“去阳明经风 湿痹,口疮毒”。《医学启源》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养血荣筋”首次明确了秦艽具有补益功能。
明清时期,对秦艽的药性认识仍有寒温之别, 故而对其功用的记载也有一定出入。《本草蒙筌》综《本草经》及《名医别录》之说,认为秦艽“气平,微温”。而《本草正》则称“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阳明清火药也”,“清黄疸,解温疫、热毒”,治“虚劳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等证”。《本草纲目》以其“治胃热,虚劳发热”。《冯氏锦囊秘录》所言“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为后世医家所认可。《本经逢原》用治“妇人带疾”。《本草求真》则称“除肠胃湿热,兼除肝胆风邪,止痹除痛”。《本草分经》谓其“燥湿散风,活血”。至此,秦艽功用已臻完备。
综合历代本草文献,概括秦艽功用:一是祛风除湿(寒湿、风痹、阳明经风湿痹、风湿、肝胆风邪、燥湿散风、通身挛急);二是疏散风邪(寒热邪气、疗风、去头风);三是清热利湿(黄病、酒黄、黄疸、妇人带疾、肠胃湿热);四是清热泻火(口疮毒、妇人胎热、胃热);五是清虚热(传尸、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小儿疳热瘦弱、虚劳发热);六是止痛(肢节痛、牙痛、止痹除痛);七是清热解毒(时气、酒毒、温疫、热毒);八是平肝息风(中风手足不遂);九是利尿(下水,利小便);十是补虚(养血荣筋、养血);十一是泻下(利大便);十二是止血(肠风泻血);十三是止痉(口噤);十四是活血;十五是消疳(治疳)。
2 秦艽古代方剂配伍应用规律考察分析
由历代本草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功能,在古代临床实际应用如何,可通过古代方书的配伍情况予以确认。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考察含秦艽复方所治病症的分类构成,分析其在古代干预的优势病症,即可全面提炼出其功能主治,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2.1 含秦艽复方治疗病症分类
以秦艽为关键词,由《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得含秦艽复方883首,用治383种病症。为方便统计分析,首先对相同或相近病症分类归纳整理。
在含秦艽复方所治383种病症中,将中风、诸风杂治、中风偏枯、中风口噤、风偏枯、中风半身不遂、卒中风等归为中风;将风湿痹、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风身体疼痛、脚痹、历节风、白虎风等归为痹病;虚劳、虚劳寒热、热劳、虚劳潮热、虚劳羸瘦、急劳、肝劳等统称虚劳;骨蒸、潮热、骨热、骨蒸羸瘦、骨蒸烦渴、骨蒸肺痿等统称骨蒸;疥癣瘙痒包括风瘙瘾疹、大风癞病、风瘙痒、头风白屑、白秃、诸疥等;疮疡包括疮疡、肺脏风毒生疮、五色丹毒、诸疔疮、身体风毒疮等;将风邪、贼风、热毒风、头面风、风头眩、风热、恶风等归为外感风邪;将黄疸、黄疸病、阴黄、伤寒发黄、急黄、时气发黄等归为黄疸;伤寒后夹劳、伤寒烦渴、伤寒潮热、伤寒杂治、伤寒口舌生疮、伤寒五日候等归为伤寒;脚气包括脚气缓弱、脚气痹挛、脚气疼痛皮肤不仁、脚气语言謇涩、脚气上生风毒疮、脚气肿满、风湿脚气等;补虚包括虚损、补虚益血、补虚益气、补虚益精髓、肺虚、肾虚、平补等;怔忡惊悸、风邪癫狂、风惊恐、风惊悸、风狂等统称惊悸;头痛、脑风、风头痛、腰痛、血风体痛等统称疼痛;痉病包括风脚弓反张、中风角弓反张、中风筋脉挛急、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破伤风、刚柔痓等;目赤肿痛包括目赤痛、目涩痛、目睛疼痛、目痒急及赤痛、暴赤眼等;虚劳咳嗽、咳嗽失声、咳嗽上气唾脓血、咳嗽上气、咳嗽喘急等归为咳嗽;热病六日、三焦实热、热病、肺实、肝实等归为热病;疟疾包括山岚瘴气疟、疟疾、久疟、足少阳胆疟、诸疟;痔漏包括痔漏、诸痔、久痔;时气瘴疫、时气谵语、时气余热不退、时气三日、时气六日等统称时气;肺脏壅热吐血、血暴下兼带下、血妄行、吐血不止、堕胎后血出不止等统称出血;月水不断、月水不通、月水不调、月水不利统称月经不调;小便难、小便赤涩、小便不通、膀胱气痛、胞转、胞痹归为小便难。加上胤嗣,总计分为24 类。另有一些病症,含秦艽复方分布稀少,没有统计分析价值,故未采用。
2.2 含秦艽复方治疗病症分类构成分析
将含秦艽复方所治病症列表(见表1),并作柱状图直观显示病症分布(见图1)。由表1可以看出,含秦艽复方所治中风、痹病、疥癣瘙痒、外感风邪、伤寒和痉病等,均属风邪为患,但性质各不相同。以治中风独占鳌头,此中风皆为中风偏枯、中风口噤、风偏枯、中风半身不遂、卒中风之类,显系内风所致。
其他则有风湿、风热和动风之别。含秦艽复方用于虚劳、骨蒸等,体现清虚热之用;用于疮疡、目赤肿痛、热病、疟疾、时气等,发挥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之功;用于黄疸、脚气,当取清热利湿之效。治疗痹病,止痛必是应有之意。此外,含秦艽复方在惊悸、咳嗽、痔漏等病症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待续)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1998.
[2]梁茂新.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99-100.
[3]安然,梁茂新.中药功能的发现与探索渠道.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60-162.
[4]张会宗,梁茂新,杨雪山,等.人参止呕功能的文献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83-787.
[5]安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6]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37(6):520-521.
[7]吕莹,梁茂新.柴胡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2012,27(10):2514-2517.
[8]张丽艳,梁茂新.黄芩功能的文献考察及计量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39(9):1030,1032.
[9]张丽艳,梁茂新五.味子传统和潜在功用的考察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267-2269.
[10]张文风,梁茂新.大黄“息风止痉”功能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74-76.
[11]张文风,梁茂新.人参“止咳化痰”药理实验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716-718.
[12]安然,梁茂新.白术镇咳祛痰、镇痛和止血潜在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10,51(12):1125-1127.
[13]郑曙琴,梁茂新,安然.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510-1512.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张红梅,范 颖,张 林,卢 健,姜开运撰著;梁茂新指导
本文已发表在2015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