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二部分 辨证失范多米诺骨牌效应)
八、西医病证所属症状虚拟性与动物造模
针对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先后从造模后动物症状体征、中医病因造模、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西药造模、客观指标确定造模动物证属性和药物反证等方面论述了实际存在的问题。现已明确,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上,学术界的种种努力都存在难以化解的逻辑矛盾。面对现状,通常的做法是,或对原来的造模方法修修补补;或针对显而易见的问题继续执迷不悟,照样使用这些模型。学术界的基本判断是,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一定可以找到,只是难度较大,尚需假以时日。然而,在几乎所有造模方法均已试用,仍然未果的情况下,做合乎逻辑地换位思考或许有助于澄清证或病证结合动物造模普遍搁浅的根本症结。
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造模动物与临床辨证的吻合程度。以往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是在确信临床辨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展开的,但人们普遍忽略了,由先前依托中医疾病辨证过渡到当今依托西医疾病辨证,两种辨证方式已经发生本质性变化,故而依托中医或西医疾病制作动物模型完全不同。如果围绕中医疾病造模,首先需要明确中医的疾病究竟是什么?再来分析制作中医疾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中医病名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与西医疾病相当,属于“一对一”或近似“一对一”的关系,如胸痹与冠心病心绞痛、消渴与糖尿病、肺痨与肺结核、厥脱与休克、月水不调与月经失调、湿疮与湿疹等,此类情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类是中医疾病与相关西医疾病属于“一对多”的复杂交叉关系,如中医的胃脘痛见于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胃痉挛、部分肝胆胰疾病;眩晕见于西医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物供血不足、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脑动物硬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贫血等。严格地说,胃脘痛、眩晕、痞满、咳嗽、水肿、虚劳、胁痛、黄疸、泄泻之类众多中医疾病其实不能算是地道的病,只能算是多种西医疾病共见的一个症状。反过来,一种西医疾病的不同分期也可分属于多种中医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可称胸痹、心悸、怔忡等。围绕一个症状制作动物模型无可厚非,但针对一个症状制作证的动物模型显然不可思议,或许考虑到这一点,学术界并未依托中医疾病制作证的动物模型,也就是说现实所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与中医的疾病大体没有关系。于是,出现一种畸形的学术现象,即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自己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难以制作出来,而围绕西医疾病所造的病证动物模型又完全偏离了传统的临床辨证方式,因而此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即使研制成功,也不可能用来回答中医的理论问题。即便如此,基于西医疾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还是大量制作出来,这正是问题严重性之所在。
如火如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依赖基于西医疾病的中医辨证。当前,凡是各级政府资助的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课题,都按照西医病证结合的模式实施。为了客观、有效地开展此类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了西医疾病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期由卫生部、后来由CFDA组织撰写的《原则》。作为官方组织专家撰写的行业标准,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学术界正是遵循此书颁布的病证诊断标准建立了临床诊疗常规,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评价和各项科研工作,包括中医证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基本上是参照其中建立的辨证标准对动物模型出现的症状体征做出证属性判断的。
然而,我们的系列研究反复证明,各版本《原则》均存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不同版本的《原则》之间,《原则》与学术界临床辨证之间,在病辖诸证的数量和属性、各证所属症状数量与属性、疾病所属症状与各证所属症状之间,彼此矛盾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依据的症状体征与用于该病临床诊断的症状体征相差悬殊,西医疾病用于诊断的症状较少,通常3~5种,而病辖诸证用于辨证诊断的症状多达数百种,少则几十种,一种西医疾病的中医辨证竟然出现数十个证。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经前期综合征、乳腺囊性增生病、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原发性高血压等近10种西医疾病辨证的考察结果惊人一致,西医疾病所辖诸证和所属症状存在问题如出一辙。事实说明,超出西医疾病以外用于辨证的症状甚多,它们借助中医的证依附于疾病,多半又与疾病没有实际关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虚拟方式存在。由虚拟的症状集合必然抽象出属性各异的虚拟证,进而导致基于西医疾病实现的辨证规范大多化为虚拟状态。关于这个问题在第三章已有详细论述,故此不赘。
揭示了基于西医疾病辨证所属症状的虚拟性和由症状虚拟性导致的所辨诸证的虚拟性,除全面颠覆中西医病证结合临床诊疗体系外,直接波及的便是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如果说一种西医疾病究竟应当辨出几证?每证都是什么属性?各证所属症状分别有多少?具体是哪些症状?这些症状与西医疾病所属症状的关系如何?诸如此类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未能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症状和证大都处于不着边际的虚拟状态,研制者依据什么制作这种而不是那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呢?坦率地说,不解决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所属症状的虚拟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病辖诸证虚拟性,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理论研究便丧失了客观性和科学性,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根基。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也将全部化为乌有。因此可以说,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来是辨证失范所导致的。现在学术界所要做的,不是继续制作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而是理性思考中医学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30-32]。
参考文献
[1]叶志中,庄俊汉,汪迅,等.深圳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调查.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43-44
[2]张乃峥,曾庆馀,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35
[3]杨利侠.卵巢早衰的中医药证治思路与方法.四川中医,2005,23(8):11-12
[4]张蕾,曲秀芬.卵巢早衰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2009,26(2):10-12
[5]刘菁.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12,33(8):1404-1406
[6]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02
[7]梁茂新,刘进,洪治平,等.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
[8]同[7],P89-100
[9]梁茂新,洪治平.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医药学报1996;11(6):4
[10]梁茂新,洪治平.对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几点意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5):40-43
[11]梁茂新,王雪峰,董丹.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3):18-23
[12]梁茂新,王雪峰,高天舒.基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潜在问题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183-186
[13]梁茂新,高天舒.《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脏腑诸证考察与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7):330-332,342
[14]梁茂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脏腑诸证逻辑问题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949-951
[15]方肇勤,潘志强,卢文丽,等.小鼠常见证候的辨证标准.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508-510
[16]同[7],P66
[17]陈英华,欧阳轶强,孙琪,等.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研究中诊断指标选择的初步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26-30
[18]刘福春,李菊仙,丁光霞,等.羟基脲所致小鼠“阳虚”及补阳药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1985,26(2):145
[19]郑平东,朱燕俐,丁名城,等.腺嘌呤诱发睾丸功能损害肾阳虚模型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89,4(3):227
[20]同[6],P108-112
[21]梁茂新.对方药用于动物模型反证法的若干思考.中国医药学报1994;9(1):43
[22]同[7],P75
[23]梁茂新,范颖.古代经典名方和证候类复方制剂研制可行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19-20
[24]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25]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26]徐世杰,吕爱平,王安民,等.卵巢切除所致肾虚对免疫性关节炎小鼠血清骨钙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34-36
[27]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中华医学杂志,1980,60∶83-86
[28]同[6],P163-164
[29]杜中平,赵宏艳,肖平,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384-1392
[30]梁茂新,范颖.中医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的利弊与症结,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7):16,56-1664
[31]初杰,梁茂新.多种方法造模动物模型证属性判定逻辑问题剖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7):1665-1669
[32]范颖,梁茂新.基于症状辨证和药物反证判定造模动物证属性的不确定性,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7):1670-1675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