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3.病机的定义和称谓
关于病机,直接讨论其定义者较少,多半间接论及。王雪苔直接定义说:“疾病过程当中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性质,叫做病机(或叫病能)。”应当说,这一定义简捷明快。但囿于阴阳失调,病机范围过窄。姜春华认为,《素问》所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是病理上的阴阳。所谓病理当为中医之病机,而病机的基本内容是指阴阳盛衰。任应秋则指出:“阳胜是表实证,即发热无汗的麻黄证;阴盛是里实证,即痰饮水肿之类;阳虚是风伤卫的桂枝证,即发热恶寒,阴虚是里虚证,即虚劳潮热之类,这里的阴阳,又是代表病理变化的机势了。”这里“病理变化的机势”同样针对阴阳虚实盛衰而言,讲的自然也是病机。需要指出,任应秋在阳胜与表实证、阴盛与里实证、阴虚与里虚证之间建立了等位关系,在他看来,病机就是揭示疾病本质的证。姑且不论这种关系是否正确。此外,方药中在论及同病异治认为:“从病机说,腹痛或腹泻是由于寒甚引起的,主要就是温中散寒;由于热甚引起的,主要就要泻火清热,由于心病及脾的,首先就要治心;由于肝病及脾的,首先就要治肝。”由此可见,病机具体包括寒、热、心、脾和肝等,与《素问》病机十九条从病性(风、热、火、湿、寒)和病位(五脏、上下)界定病机大致相吻合。
不难看出,此间对病机的认识比较局限,侧重于阴阳失调;尚未基于《素问》病机十九条的义蕴对病机做出完整、明确地界定。同时,病机与表达疾病本质的证之间的界线也显得模糊不清。
4.对辨证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考察建国初期学术界对辨证和辨证论治的认识,有助于把握两者的含义和临床应用的侧重点;了解两者与证候、证和病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今的差异。
关于辨证,王雪苔指出:“辨证是具体地辨别某种疾病过程的矛盾的特殊性质,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辨证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病本,就是要在一群复杂的表面现象当中,经过分析辨别,而找到疾病本质的证据。”可是,“特殊性质”、“疾病本质”和“疾病本质的证据”具体是什么,并未明确交待。高立山认为:“辨证,主要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型。”侧重从八纲辨证方面予以诠释,所谓证型此间应用较少,应是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孙弼纲对辨证的认识比较具体,认为:“辨证时,一般应该包括:辨病因(外感、内伤)、辨病所(躯体上下、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辨病态(表里虚实寒热)、辨病机(通涩、升降、顺逆、收散等)等四个方面。”其中病所即病位,病态讲的却是八纲证(缺阴阳两纲),而病位和虚实、寒热(病性)又属病机的基本要素。把通涩、升降等作为“辨病机”的内容,与病机的本义相去甚远,可以视为病机认识的另一版本。孙弼纲所论虽较充实,但四部分内容界限不清,彼此套叠,着实较乱。吴德钊关于“中医‘辨证’,在一般意义上就是‘诊断’”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他强调辨证“和诊断稍有不同”,“辨别各种类型的证候和变化而确定是什么‘症’,却是治疗上的主要指针”,其中的“症”明显与中医之理不通,理应为“证”。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可能不足为奇,现今则着实令人不解。
关于辨证论治,高立山认为:“辨证论治是对一个疾病处理过程中理法方药的概括。”但未能明确理、法、方、药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汪幼人强调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要通过临床症候的辨识,从而推求到发病原因,症候属性,以及演变趋势,全面地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而给予相应的处理,即所谓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方法。”既然辨证论治推求的是发病原因、症候属性和演变趋势,就不应是狭义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药中的定义是:“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上主要是划分症候或症候群的类型,然后再依据不同的症候类型结合机体各别具体情况作各种的治疗,这就是所谓的辨证论治。”所述症候类型和症候群类型连同汪氏的症候属性,其实都是证的代称。
现已明确,建国初期中医理论研究涉及核心术语的各个方面,奠定了转型期中医理论的基础。总体说来,核心术语的定义普遍不够严密,术语的基本含义相互交叉、互相包含、彼此矛盾,替换使用相当普遍;术语的称谓五花八门,并无定律。当今反映出来的核心术语存在的严重混淆问题,均是当初术语混乱的集中暴发和涌现。概念决定理论和思想,中医术语决定中医理论。同样的,术语中的问题不可能是孤立的,当用这些术语建构中医理论时,必然携带术语固有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深深地影响整个中医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梁茂新.现代中医学基本概念逻辑矛盾剖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278-281
[2]梁茂新,郑曙琴.《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内涵的嬗变,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170-173
[3]梁茂新,郑曙琴.《素问》病机十九条探赜,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23-826
[4]郑曙琴,梁茂新.建国初期中医理论核心概念研究的得失,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80-182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