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四、中医阴阳学说被拔高的纠结与反思
明确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揭穿了蒙蔽学术界数十年的中医疾病所属阴阳诸证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虚假理论,难免产生一种不可言状的无奈和感慨。如此简单而又低级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医界?!为什么这些问题能持续影响中医学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医界陷得如此之深,至今难以自拔?!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开疑窦,统一认识。
1.业内对中医理论问题的基本态度
如果说中医界对阴阳学说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是不客观的。由统编教材《中基》所云:“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毕竟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尚不能与现代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等量齐观”,可知人们已注意到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但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阴阳学说存在的问题,理性的做法应是正视问题,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明确问题的原委,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对待科学问题理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截然不同的是,中医界对包括阴阳学说在内的学术体系内部存在问题的总体做法: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之任之;二是修修补补,巧加粉饰,随意拔高;三是全盘肯定,坚决捍卫,不许触碰。受此思想支配,中医药研究即成为由特色出发、经特色检验、最终体现特色的原地踏步式的无限回环。坚持这样做,就是保持了中医药学术特色,否则,有谁在保持特色的某一个环节上“图谋不轨”,就会遭到抵毁和贬斥。二十余年前,中医界有关青蒿素科研成果归属的讨论,就颇具讽刺意味和戏剧性。对待中医理论中存在的学术问题,整个中医界采取如此被动和消极的态度,很不正常,在这背后其实是另有隐情的。
2.学术问题与生存问题的两难选择
如其说本章阐述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不如说借助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揭露了统编教材《中基》(早期称《内经讲义》)剪裁历史资料,把本来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阴阳学说随意拔高到“对立统一规律”那样的抽象性格,进而长期误导学术界的严重问题。而这一切均可归因于:中医界面对的既是学术问题同时又是生存问题的两难选择。
我们知道,1929年由旧中国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自此以后,中医界遭受了无情的压制和摧残,经历了漫长而不懈地抗争与救亡。解放后,主管部门调整了中医政策,在各省和直辖市陆续兴办中医院校,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倡导西医学习中医,鼓励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给惊魂初定的中医界吃了定心丸。但是中医界很清楚,要想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自身的学术发展才是硬道理。
此间,为了改变学术界对祖国医学的歧视,亟待整理、撰写一整套由基础到临床各科的高水平的教材。这套教材在完整介绍祖国医学理论、诊疗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展示出较现代医学超凡脱俗的学术成就。只有这样做,才能自立于科学和医学之林。于是,如何拿捏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便成为写好此套教材的关键。振兴祖国医学和免遭岐视的复杂心理,使教材的编写融入了对立统一规律、整体观念(关于中医整体观后有专章讨论)等哲学思想,进而使中医学不知不觉实现了一次重要蜕变,一次历史性跨跃。其结果是,中医学被继承了,同时也被人们良好的愿望所改造了。正是从这个意义来看,现代中医学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医学。确切一点说,它仅仅是今人所理解和认识的中医学,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医学,尚有待明确。上一章讨论了五十余年来不同版本《中基》中基本术语证、证候、病因、病机内涵的嬗变;考察了建国初期学术界对中医理论基本术语研究的状况,进一步确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在编写中医教材时的确发生了至今不为人们所察觉的重大变化。自此以后的五十余年中,中医界以改造后的现代中医学为依据,全面开展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在与传统中医学貌合神离的现代中医学基础上设计和绘制中医现代化蓝图,把扭曲与误解的理论作为973、863等重大项目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必然导致漏洞百出、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局面。
虽然中医界面临如此困难的窘境,但是人们始终不肯相信是中医理论本身出了问题,不肯承认阴阳学说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历史局限性。担心承认这些问题,中医学将重蹈覆辙,或被废止,或被迫走上废医存药的死路。由此可见,中医的 学术问题与生存问题一直搅合在一起。如果因为学术问题影响到中医界的生存,中医界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存。但是,现在的情况与以往明显不同了,为了选择生存而否认阴阳学说等重大学术问题,中医学最终还是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而且由此引发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试想一下,在错误理论的支配下,中医界无端耗费了难以估量的精力、心血、时间和金钱,旷日持久的高昂代价,在科学领域难道还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学术问题吗?!另一方面,人们在错误的理论和思路指导下,继续维持研究下去,只能以讹传讹,在违反科学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制造汗牛充栋的学术垃圾,贻误一批又一批后来者,到头来造成的损失岂不是更大。届时,还有人有勇气站出来承担由此造成的难以挽回的后果吗?!
其实,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现代中医学完全可以走上一条客观、科学的发展之路。倘若建国之初,我们尊重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架构和历史事实,客观地评价阴阳和阴阳学说,明确其精华和糟粕。不是为了生存拒绝承认糟粕,或笼统承认糟粕,具体谈到时又否认其存在;阐明精华和糟粕的存在方式,是混合抑或化合在一起。如果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容易解决,如果是化合的,共同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小心谨慎地把阴阳的哲学属性与医学属性逐渐剥离开来。如此发展到今天,中医学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然而历史不可能倒转,我们只能面对现实[9]。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0
[2]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3]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5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1
[5]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23
[6]梁茂新,洪治平,李东安.中医证名问难,中国医药学报,1995,10(1):5-7
[7]梁兴伦,杨文明.关于中医证名的思考,中国医药学报,1995,10(5):8-11
[8]梁茂新,洪治平,李东安.中医证的研究趋势蠡测,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10-13
[9]梁茂新.论中医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科学文化评论,2013,10(2):84-96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