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二)五行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刘力红对经典信受奉行,通过忠实运用五行学说得到充分体现。因为“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 (《思考》P156)。刘力红信五行,用五行,提供大量具体运用的例证,不妨看一看他学以致用到何等程度。
例1.日本人钟爱一种类似中国豆豉的食品,是大豆发酵后制成的。这种食品对提高大脑功能有独特作用,答案仍在《内经》里面。属于神经系统的脑,与肾关系最密切,因“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故要改善和提高脑功能,就要从肾入手。其依据还是《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段话,肾的谷为豆,其臭为腐。肾之谷为豆很好理解,大家只要拿一颗豆一瞧就明白了,豆的外形与肾一模一样,只是缩小了。所以,豆与肾有一种非常的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豆经过发酵,使上述这个“亲情”关系又密切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发酵实际就是一个腐质化的过程。所以,发酵以后的豆对肾的作用更大了,对肾的作用大,当然对脑的作用就大,这就从经典的角度印证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思考》P49-50)刘力红按照五行的规定,豆入肾(虚拟之肾),发酵变腐,叠加入肾(虚拟之肾),豆之外形同肾(解剖之肾)故也入肾(虚拟之肾),肾(虚拟之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故类似豆豉的食品能提高大脑功能。基于传统思维角度,所做诠释与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并行不悖。然而,其中的肾虚虚实实,游移于解剖与非解剖属性之间,明显存在偷换概念的逻辑问题。此外,如果豆豉改善大脑功能是因为“豆的外形与肾一模一样”,那么,众多豆科植物的种子都有这样的外观特征,是否都有类似作用呢?
例2.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思考》P159)土气很弱(指脾虚)者用补脾之方不效,他由病人身穿青衣,联想到青属肝木,土气已弱,肝木克伐脾土,故脾病难愈的病因找到了。这完全是从五行学说生克制化关系作解的。按照刘力红的思维方式,应根据疾病的中医脏腑定位,参照肝青、心赤、脾黄、肺白和肾黑的对应关系和生克制化关系,让患者分别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服装。不仅如此,医生接触患者,也必须相应调换工作服的颜色,单穿白大衣是不可以的。请问,这样还有什么科学性?
所举2例,稍有思维判断能力的人都会感到吃惊、无聊或无奈,但在中医界却不乏其人。古代医家论五行,用五行,信五行,可谓天经地义。现代《中基》同样把五行学说作为核心内容,因为舍弃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将失去存在根基。于是出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不同版本《中基》全面介绍五行学说及其应用后,都会对其历史局限性做少许提示和说明。有《中基》指出:“临床上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指导和进行治疗,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的。因此,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规律,又要依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3]。说明五行学说尚不具备无懈可击的普适性和规律性。另有《中基》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属我国古代的辩证唯物观,但不能否认还受到社会历史的限制,而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并强调:“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从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疾病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绝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4]。两部《中基》在介绍五行学说时,都审慎做出适当保留。放弃五行学说不行,完全依从五行学说也不行,中医界一直处于不愿正视的两难境地。
客观地说,五行学说曾为中医理论的建构立下了汗马功劳。借助藏象学说,五行学说广泛渗透到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声音、五色、五味等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很难想象,没有五行学说支撑的中医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五行学说确实存在朴素性、局限性、机械性、模糊性和不严密性等缺陷和弊端。且不论《思考》如何全面捍卫,并用五行学说阐述临床治验,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刘力红诠释得越到位,问题暴露得就越突出;维护得越坚定,五行学说根基松动得就越明显。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