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五)地理、气候和物候与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关系
在《内经》中,有关五方、运气、节气、季节等与人的关系论述贯穿全书,充分体现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经典论及的地理、方位、气候和物候来自古老的中原大地,借以建构的中医理论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离开了早期的中原和后来的整个华夏,这些理论没有无限外推的延展性和普适性。在学习和研究经典有关地理、方位、气候和物候与中医学的关系时,理应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辩证对待。但刘力红展示的却是另外一面。
1. 地理方位与物候 刘力红训诂“味”字时,比较随性,聊到四川为什么叫作天府之国,他认为,“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思考》P63) 他用五行学说对天府之国所做的解释,如果作为一种文化,也就无所谓了。如果认为是一种科学认识,就应另当别论。因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地方并非一个天府之国,不然如何养活13 亿人口。而在世界范围内,物产丰富的地方就更多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地方“不在五行中”,不属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其物产丰富又当作何解释呢?
2. 长江和黄河源头与肺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华盖”、“肺为水上之源”。刘力红对此有独特认识:“坎水居西,这不正好说明了长江、黄河的这个源头,这不正好印证了‘肺为水之上源’的这个说法。”(《思考》P203)“肺属金,五行中金质量重,为什么从属性上这个质性最重的肺反而居于‘华盖’之位?为什么高海拔的山脉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这些都是义趣很深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必定有助于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必定有助于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解。”(《思考》P204)实事求是地讲,这里并不存在“义趣很深的问题”。站在中原和华夏大地向西看,高海拔山脉确实大多位于西部,如果换个方位,处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向东看,就会改变这种认识,原来高海拔山脉是在东南部、东部和东北部,事情就这么简单。如果玩味此类问题旨在探讨古人认知和思维方式,未尝不可,假使作为科学问题,放在医学中大谈特谈,就显得很无聊。
3. 节气与人体结构 刘力红在解释“肺主治节”时,批评《中基》把“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认为“治节”的“节”就是二十四节气。并举例说,“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思考》P61)这个问题同样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引出这个话题意在说明,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才有二十四根肋骨。这与《灵枢·邪客》所云:“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的思维方式可谓一脉相承。这些关系有的是常识,有的属形象比如,多半经不起推敲,个别则荒诞不经。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依靠取类比象建立人与天地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有基于当时条件的合理性,但并不是科学认识。刘力红效法这一思维方式把二十四节气与人的二十四根肋骨联系起来,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地球上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二十四节气。
首先,赤道线南北两侧5~10度间区域的气温平均接近30度,这里没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几乎半年时间生活在黑夜里,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里与大自然抗争,这里也没有二十四节气。考察世代居住在赤道和北极的人的肋骨有多少根,一切便迎刃而解。但可肯定,无论是赤道人还是北极人,绝对不可能因居住环境季节变化少而只长几根肋骨。此外,刘力红还发现“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思考》P61)。 于是,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个关节面的“创新”认识又产生了。不过,证伪这个说法非常简单。只要在考察赤道人和北极人肋骨数量时,顺便把关节面数量考察一下,一切便大白于天下。谈到这里,我们感到十分惊诧和无奈。实在不敢相信这些认识出自一名医学教授之口,并有勇气高调兜售出来。
99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