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二、中西医结合派的基本观点和根本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医科学化和后续的中医现代化,由最初的西医学习中医人员组成了早期中西医结合派的研究队伍。代表人物有邝安堃和沈自尹先生等。为了保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中医思维特点,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虚心向老中医请教,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姜春化先生便是这个团队的中医顾问。反映了当时中医专家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态度;说明老中医并非全都排斥西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证本质研究是在老中医直接倡议和指导下进行的;是中医界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现实要求;是中医科学化在当时必然的唯一选择。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动机一直都是非常明确的、专一的。就是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证实和诠释中医基础理论,揭示中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最终实现两种医学的对话、沟通与融合。基于这一目标,中西医结合研究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虔诚地证实(而不是证伪)和维护中医基础理论。即便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地,都矢志不渝地坚守这一原则。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研究始料不及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98年我们针对当时研究的现状,系统指出证本质研究、证的动物模型研究、基于西医疾病开展的病证规范化研究等存在的严重问题[8]。15年之后,相关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是愈演愈烈。在本书前二~八章中,进一步分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涉足的领域和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普遍性和严重性,完全超出了可以想象的程度。归结起来,基于西医疾病辨证规范与围绕中医疾病辨证规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同版本的《原则》中西医疾病辨证标准相差较大,临床执行力很差,就连研究比较规范严格的中成药的适应证也毫无章法,离散度甚大;更为蹊跷的是,西医病证所属症状竟然大多是虚构的,不存在的;证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具体造模方法和模型证属性评价方法方面,均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弊端,至今没有一个证或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客观和科学的;任何一证或病证结合的生物学特征均没有找到,单一指标和集合指标在揭示证或病证生物学特征方面均存在许多逻辑矛盾,而显得力不从心,西医疾病辨证诊断标准未能给这一研究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与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同出一辙,同病相怜;体质学说研究中体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容,也因体质分类和标准、体病和体证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丧失了科学性;把证(证候)作为中医干预因素疗效评价的指标,因证和病证诊断标准自身存在的缺陷而影响其疗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药性理论形成、发展、演变不够清晰,四性、归经、五味、十八反和七情的具体内涵捉摸不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教材的认识作为实验研究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自然不可能揭示药性的本质和规律性……诸如此类,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良好愿望,引出如此混乱的局面,且人们愈要摆脱这一局面,挣扎之后则陷得愈深。表面看出,经中西医结合这番研究,不仅未能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反而导致中医基础理论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中医学确实被研究走样了,面对这一现状的自责和他责都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中医界两大学派论争的实质
综上所述,历史上中医界的学术流派虽各有特点,彼此不同,但归纳起来都是尊崇中医经典分化充实而来的支流,同时又血脉相连,互相补充,共同丰富完善经典理论,是传统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中医两大学术流派的情况与此有所不同。由于人们仅仅从表面现象出发,未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往往把两大学派看成是彼此对立、互相扯肘的不同学术体系。由于中西医结合派采用现代医学的方法与手段研究中医,而现代医学属于科学共同体,因而在部分传统守成派眼里,中西医结合研究属于与自身研究截然不同的异己和另类,戒备和不放心时常表现出来。加之中西医结合研究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人们从表面现象出发,对中西医结合研究颇有微词便不足为怪了。即便部分老中医支持中西医结合研究,这样的疑虑和说法还是不绝于耳。
谈到这里,中医两大学术流派论争的实质已经清晰起来。当前,中医界是由两大学派的公开和非分开对垒构成的。尽管这种划分未必十分科学,但大体可以反映中医队伍的现状。从人员数量和占有资源来说,中西医结合派已占压倒多数和整体优势。但即便如此,仅从人员数量和占有资源多少评价两大学派的学术思想的正确与否是不客观的。事实表明,中西医结合派在并非完全了解中医的概念、理论和诊治规律的情况下,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证实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帮了倒忙。中西医结合研究做的越多,给人的感觉偏离中医学则更远。
客观地说,人们没有理由报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执着和真诚,但必须承认,确实干了一桩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研究最终不必为此担责,如果把责任强加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是不客观和不合情理的。如前所述,中西医结合研究自始至终都是在著名老中医指导下进行的,甚至经著名老中医批准立项资助的,同时在研究中认真参酌了现行中医统编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教材等),是请教老中医做出具体研究决策的。他们在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体现的恰好是中医界最为现实的问题与缺陷。
传统守成派防备和反对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中西医结合研究,不幸的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确实出了问题,给人们提供了鞭笞的口实,似乎一切都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错。不过,传统守成派忽视或否认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属性,不肯承认中医学的核心术语(诸如证、证候、病机和病因等)存在严重的逻辑混乱和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等)存在难以修补的历史局限性,把中医经典奉为不可触碰和逾越的金科玉律,同样陷入不能自拔的逻辑悖论之中。经过各章对中医学统编教材、中医基本术语、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观的系统分析,中医学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揭示出来。面对现实,难道还要继续保持鸵鸟心态吗?!
坦率地说,两个学派不存在孰高孰低、孰是孰非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来,两者面临相同的本质问题,均存在严重的思路方法问题,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谓两个学派之争,不过是一场思路不清,议题不明,没有判断标准,同时也不会有结局的无谓争论。尽快廓清两个学派研究思路方法中存在的共同的基本问题,并从这一现状中解脱出来,已成为摆在中医界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梁茂新,范颖.对《思考中医》之思考,科学文化评论,2013,10(4):53-68
[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2
[4]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7
[5]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06
[6]梁茂新.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剖析,科学文化评论,2012:90-100
[7]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84
[8]殷旵,珍泉.《易经大传新解》,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20
[9]同[7],P97-98
[10]梁茂新,刘进,洪治平,等.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0-100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