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反思中医整体观(二)

二、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在介绍中医整体观的第二个支柱“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时,《中医基础理论》从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和地区方域三个方面引经据典阐述了对人体的影响。旨在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P7)并用经典的表述形式概括中医整体观,即“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从所引具体经文来看,均支持了“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认识,最终支持了中医整体观。

但全面翻阅《内经》即可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写者引用经文时显然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舍弃了那些对中医整体观的建构不利的表述。这对于完整把握中医理论形成之初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一种客观、科学、可取的做法。因此,让人们看到当初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真实一面,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说来,古代医家对人与天地相应、人与日月相应是如何认识的呢?我们将其归结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人与天地直接应象;二是利用五行学说间接应象。

据《灵枢.邪客》所记:“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森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kun(月困)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是关于人与天地相应最为完整的表述。在自然界方面,涉及天地、日月、九州、风雨、雷电、四时、五音、六律、冬夏、十日(旬)、十二辰、阴阳、岁、高山、深谷、十二经水、泉脉、草蓂、昼夜、列星、小山、山石、森木、聚邑、十二月、地不生草26种物候和气候,人与之相应的包括形态结构、功能、婚育等也有26种。现在看来,这些相应关系一部分是常识(如“天有昼夜,人有卧起”),一部分属形象比如(如“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多半经不起推敲(如“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个别则荒诞不经(如“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依靠取类比象建立人与天地之间如此复杂的对应关系,有基于时下客观条件的合理性,当属不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尚有人之耳目和手足与天地相应的论述,文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在赞叹古人建立人与大自然关系方面的天才想象力之余,从这段经文中还会得到什么呢?!

总得说来,人与天地直接应象,似乎比较离奇一些,但这就是《内经》成书时代人们对天人相应最真实、最质朴的认识。即便今人奉之为经典的《内经》也不可能超凡脱俗,置身其外。实际上这些认识本来就是当时认识的最高境界。

说到利用五行学说间接应象问题,实际上就是藏象学说借助五行学说与天地实现的全方位应象。就五行中木、火、土、金、水而言,有天地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热、湿、燥、寒)、五星(岁星、荧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谷(麦、黍、稷、稻、豆)、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菜(韭、薤、葵、葱、藿)、五畜(鸡、羊、牛、马、彘)、五臭(臊、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之相应。藏象学说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应。自然五腑(六腑在与五行和五脏相应时就改称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五脏神、五液、五病、五声等也与五行相应。疾病状态众多病证细分五类,并与五行相应,进而使机体借助五行与天地间的事物按照五类属性“统一”起来。东方、春、风、木、酸、肝、筋、目等“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按照张景岳的话来说就是“同气相求”。由于进入五行关系环中的所有要素是经过抽象、分别携带了一类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故每一要素不再是本义表达的单一事物,统辖万物的五行变成了巨大的符号系统。通过五行间接建立的人与自然界关系,保留了作为传统“形而上”的解释功能,只要涉及具体问题、实体问题和实质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变得模糊和虚空了。

综合“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两方面内容,可以发现两者最终均聚焦到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因此,讨论中医整体观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问题。廓清了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存在的基本问题,一切便迎刃而解。(待续)

 九九中医资讯网(www.99zyzx.cn

4 条评论

  1. 地球上的火星 | #1
    2013 年 1 月 7 日 at 下午 10:20

    自然科学是自然存在,人是发现还是没有发现而已;人文学科是主管设定,要求外界按照设定运行。自然不管如何都是按照科学的规律运行;人文学科是外界按照设定运行,结果可能也是适得其反。用人文学科的解释来不断适应自然科学的发现,而不是用自然科学的不断发现来修改人文对学科的认识,甚至超前做出理论的合理假设,而是追求对历史的新注解。这可能是中医学科的弊端所在。

    • proliang | #2
      2013 年 1 月 8 日 at 上午 9:47

      谢谢你的精辟分析!我想,这里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有一个内涵和时间上的界定;还应当明确中医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是混合和/或化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本质。

  2. homanroc | #3
    2015 年 1 月 16 日 at 下午 12:20

    五行学说是前人的哲学理论体系,用以解释世界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古老的哲学体系应该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可惜这方面的研究似乎很少,个人认为可以将现代西药和西医的东西纳入五行理论体系,用中医的五行学说和脏象理论理解和解释现代医学的现象。借此完善和发展中国古老的基础的哲学及医学思想。
    当代学者多以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中药,这只能使中医西化,最终甚至可能抛弃五行学说及脏象理论。虽有可取之处,也有本末倒置之嫌!基础理论的完善发展任重道远啊~

    • proliang | #4
      2015 年 1 月 16 日 at 下午 9:26

      作为象思维的产物,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旦全面参与祖国医学的理论建构,中医学便植根于象思维的思维模式之中。现代医学则完全不同,它以逻辑思维构筑自己的概念、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融,不是简单地“将现代西药和西医的东西纳入五行理论体系”,也不是简单地“以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中药”,两种类型的研究已经搞了百余年,教训已相当深刻。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