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潜在功用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
摘 要:通过古本草学、古方剂学、2010年版国家药典一部和现代《中药学》的系统比较,可以确认黄芪传统功能的核心内容已被当今国家药典一部和《中药学》所收载。而治疗诸痹、出血、中风、精神神经疾病等优势疾病现已舍弃,历代所治热病、咳嗽、痞满腹胀、伤寒、疟疾、骨蒸、呕吐、瘰疬、霍乱、痘疹等也未收载。如今重视黄芪利尿消肿和固表止汗功能,古代临床却不占主导地位。由含黄芪复方古代病证分布可提炼出止痛、止血、安神、定悸、息风止痉、解毒等多种潜在功能,但需临床和实验研究予以确认。
关键词:黄芪;潜在功用;本草学;《普济方》
黄芪首载于《本草经》,是古今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现代作为补气药主要用于多种疾病所见气虚证。可以注意到,黄芪功能主治历代不断充实完善,而临床应用却有所侧重;一些功能主治保留下来,另有一些则不再使用。值得关注的是,黄芪功用有所扬弃的依据是什么?那些舍弃的功用确实没有应用价值吗?是否还有亟待挖掘的潜在功用?如果存在,如何挖掘?现在具体分析这些问题。
1.黄芪功用的本草学考察
作为上品药物,《本草经》记载黄芪的功用是“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显而易见,此间黄芪补虚不甚重要,祛病当属首务,且侧重外科病变。后续《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珍珠囊》、《医学启源》、《汤液本草》、《本草汇言》、《本草备要》、《本草正》、《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有补充,剔除重复,黄芪功用归纳如下。
1. 1 痈疽、疮痈、发背、败疮、排脓、排脓内托、内托阴证疮疡、生肌、肠风、五痔、鼠瘘、瘰疬、大风癞疾。
1. 2 痰嗽、虚喘、止渴、消渴、赤白痢、泄痢、逆气里急、肾衰耳聋、逐五脏间恶血、破癥瘕、瘿赘、五劳羸瘦、劳伤、丈夫虚损、利小便、肢体痿废。
1. 3 妇人子脏风邪气、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血崩、带下。
1. 4 自汗、虚劳自汗、实卫敛汗、实皮毛、充腠理。
1. 5 疗寒热、肌热、骨蒸、虚热、热毒、赤目、驱风运毒、太阴疟疾。
1. 6 诸痛、止痛、腹痛、头风。
1. 7 小儿百病、痘疹。
1. 8 补虚、益气、生血、五脏诸虚不足、益胃气、泻肺中实火、补肺气、脾胃虚弱、补肺健脾、补元阳、利阴气、泻阴火、阳虚无热、壮筋骨。
前七类为主治病症,第八类是针对脏腑、气血病机的功能,历代所记宽泛杂乱可见一斑。仅由历代重复引录情况可知,黄芪侧重治疗痈疽、疮疡、消渴、诸热、喘嗽、泄痢、自汗、疼痛、月水不调、补益气血、脏腑( 侧重肺、脾、胃、肾)、诸虚等。尽管如此,今日借鉴通常难得其要,无所适从。需要另辟蹊径,在黄芪众多功用中,确认古为今用的基本内容。
2.黄芪配伍在历代方剂中的功用考察
仅仅借助历代本草学记载确定黄芪的主要功用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临床应用的记录中考察,才能明确黄芪功用的侧重点,以为当今所取用。而药物临床应用的真实记录保留在历代方剂中,大量考察配伍黄芪复方疾病分布情况,由此提炼出黄芪的功能主治,通过比较即可明确其主要功能。而《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1]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法。
以黄芪为关键词检索其所在复方主治疾病的分布情况,得到黄芪复方3058 首,用于825 种病。经归纳,使用黄芪复方频次居前的疾病有虚劳447 方(包括虚羸、病后虚羸、虚损、风虚劳损、虚劳少气、五劳七伤等) ,痈疽358 方(包括疮疡),诸痹188 方(包括身体腰脚疼痛、风湿痹痛、骨节烦疼、鹤膝风、白虎风、历节风等),补益诸虚144方,血妄行141方(包括吐血、呕血、鼻衄、咳唾脓血、尿血、便血、妇科出血等),中风140方( 包括诸风杂治、五脏中风、偏风、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风偏枯、风不仁、风瘫痪等) ,精神神经疾病132方( 包括心虚、怔忡惊悸、不得眠、产后闷烦、风恍惚、心健忘、一切痫、发狂、鬼魇、鬼魅、伤寒百合、客忤、破伤风等),痔疮130方,消渴97方( 包括消肾、虚热渴、烦渴、消中、风消、消渴饮水过度、暴渴、肺消、膈消等),热病59方,下痢56方,咳嗽51方,胎产和虚汗(包括盗汗等)各49方,宿食不消45方,痞满腹胀和伤寒各42方,水肿38方,瘰疬35方,骨蒸和呕吐各29方,疟疾27方,痘疹20方,霍乱18方,诸瘘8方。余方所治疾病均属散在,趋势不甚明显,故忽略不计。
归纳发现,黄芪复方所治疾病以虚劳、虚损、痈疽、疮疡、诸痹、出血、中风、精神神经疾患、痔疮和消渴等居多。经比较,黄芪复方所治诸痹、中风、痞满腹胀、精神神经疾病、水肿、呕吐、霍乱等在传统本草学中均未收载。《日华子本草》仅记载治疗“血崩”,而含黄芪复方则用于多种出血。含黄芪方剂治疗中风十分普遍,本草学却未曾记录,仅见晚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确黄芪“善治肢体痿废”。与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和现代《中药学》所录黄芪功用比较,古代含黄芪方剂所治诸痹、出血、中风、精神神经疾病等优势疾病现已舍弃,而历代所治热病、咳嗽、痞满腹胀、伤寒、疟疾、骨蒸、呕吐、瘰疬、霍乱、痘疹等10余种疾病也未予收载。如今重视黄芪利尿消肿和固表止汗功能,古代临床虽有应用,却不占主导地位。
上述分析表明,黄芪复方所治众多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黄芪传统本草功用相吻合,另有一部分治疗优势游离于传统功用之外。综合黄芪古代本草记载和方剂应用情况,可以确认多种优势功能现已失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1 止痛
历代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痛、腹痛以及妇科疼痛等,显示黄芪可能具有止痛功能。
2. 2 止血
黄芪复方用于血崩、吐血、鼻衄、便血、唾血、金疮出血、呕血等多种原因、多部位所见出血,故其可能具有止血作用。
2. 3 定悸、安神
黄芪广泛用于心虚、怔忡、惊悸、不得眠、恍惚、健忘、惊痫、风痫、狂语、发狂、惊恐、心胸烦热、心烦热、鬼魇、鬼魅、百合、惊邪、客忤、破伤风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提示其具有宁心安神、定悸功能。
2. 4 息风止痉
黄芪大量用于偏风、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风偏枯、风不仁、风瘫痪等,相当于现今的缺血性中风。而当今临床用于缺血性中风的中成药中,清眩治瘫
丸、人参再造丸、醒脑再造胶囊、抗栓再造丸、再造丸、脑心通胶囊、偏瘫复原丸、益脑宁片、麝香抗栓丸、消栓胶囊、消栓通颗粒和消栓通络胶囊等均配伍黄芪,参酌古今,增加息风止痉功能或许是合适的。
2. 5 清热解毒
现称黄芪有托毒生肌功能,强调将其用于治疗疮疡痈疽消、托、补三法的后两法,其依据是此时正气已虚,黄芪可扶助正气而托毒生肌。不过,黄芪在《普济方》中广泛应用于痈疽( 229方)、疮疡(129方)、瘰疬(35方)、下痢(56方)、伤寒(42方)、时气(16方)、热病(59方)、骨蒸(29方)、疟疾(27方)等,累计用方600 余首。这些疾病均为感染性疾病,显然用托毒生肌不能全面概括黄芪的这一功能,似以清热解毒表征比较全面和贴切,尽管这与黄芪的药性属温相悖。
3 黄芪传统功用优势的计量分析
为进一步确认黄芪传统功用优势所在,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对古代配伍黄芪复方频次居前的疾病虚劳、痈疽、诸痹、出血、中风、精神疾病、消渴、虚汗和水肿等进行比较,各病种用黄芪复方的频次进行2*2列联表的卡方检验,从而考察应用频次不同是否具有质的差异性。现将虚劳和诸痹两病应用黄芪的频次比较列表如下。
针对上表建立数据集,直接输入3个变量——行变量、列变量和指示每个格子中频数的变量,然后用Weight Cases 对话框指定频数变量,最后调用Crosstabs 过程进行卡方检验得出P<0.01,可见两者使用频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配伍黄芪治疗虚劳和痈疽的复方频次显著高于其他病种,具有绝对优势。而治疗诸痹、出血、中风、精神疾病的配伍黄芪的频次分别与治疗消渴、虚汗、水肿诸病中配伍黄芪的频次进行比较,前4种疾病黄芪的应用频次明显高于后三者(P<0.01或0.05)。从而可以看出,在古代配伍黄芪治疗各种疼痛、出血、中风和精神情志疾患,具有非常确定的优势。
以上由古代本草学和方剂学等多种途径基本廓清了黄芪本草学功能,借助古代方剂配伍应用提炼的功能与现代权威文献记载功能的差异性,发现了黄芪多种有待进一步证实的潜在功能。其启示性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由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含某药方剂的病证分布的分析、药物功能的提炼、实验验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学体系,不断挖掘药物的潜在功能,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扩大中药的应用范围,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1998
郑曙琴博士/梁茂新指导
原文发表在2010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6期。
九九中医资讯网(WWW.99ZYZX.COM)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