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早期本草学中“诸病通用药”对中药归经确定的影响

  《黄帝内经》所论之“五入”、“五走”较早建立了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归经理论的源头。然而《黄帝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并非专属,借助《素问》病机十九条明确疾病的五脏病位,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可发挥一定作用,却难以直接确定众多药物的归经。发现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对主要治疗药物进行系统归类,这一编撰体例无形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和《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与具体药物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由“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逻辑链条,进而为金元时期建立归经学说及后世医家分析判断药物归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 诸病通用药;归经学说;病机十九条;脏腑定位

《黄帝内经》所论“五入”、“五走”,较早建立了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虽然当时并未用来直接解释药物的性能,但现代中药学领域普遍确认这是药物归经理论的源头。然而研究发现,《黄帝内经》确立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事实存在五味俱入一脏和一味分归五脏的复杂情况,即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没有专属性,故“五入”、“五走”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通过明确疾病的五脏病位,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这一认识在李时珍等明清多位本草学家的相关论述中均有表述。由此看来,药物归经主要是由干预疾病的五脏定位所决定的。亦即,根据早期本草学确定的药物主治病症及基于病机十九条明确的这些病症所属脏腑,即可确定药物的归经[1]。但由病机十九条不可能直接确定众多药物的归经,因而推测在病机十九条和药物归经之间理应存在一个中间过程。

可以注意到,在早期本草学序例中保留一种特殊的编撰体例,即按病名列属主治药物,通称为“诸病通用药”。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序例中便有诸病通用药的详细记述。其中所列病名83种,各病之下罗列数量不等的主治药物,少者三五种,多者数十种。显而易见,各病之下所列药物应是治疗相关疾病的首选或常用药物,如果借助病机十九条和《黄帝内经》相关论述明确了这些疾病的脏腑定位,各病所列药物的归经便一目了然。据此推测,金元以降,药物归经的确定可能参酌了早期本草学中诸病通用药内容。为了确认早期本草学中“诸病通用药”对中药归经的影响,拟选取《证类本草》中“诸病通用药”项下黑底白字《神农本草经》文和白底黑字《名医别录》(简称《别录》)文的内容,即从最早记载的《神农本草经》和《别录》药物和药论出发,对“诸病通用药”各病所属药物后世确定归经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诸病脏腑定位与药物归经的对应关系。

1.风眩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中菊花、飞廉、羊踯躅、虎掌、杜若、茯苓、白芷、茯神、鸱头列于风眩病名之下。风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与风邪致病有关,且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又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据病机十九条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眩病位当属于肝。后世确定所列8药的归经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知,《神农本草经》只言菊花“主风头眩”,其余诸药大多在《别录》中增加了治疗头眩、风眩、头风眩的功用。后世医家据此确定所列诸药多归肝经,显然遵循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而白居易《眼病》诗中所言“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说明唐代文人也知道这样一个基本的医学道理。

2.霍乱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霍乱之下列有人参、术、附子、干姜、橘皮、厚朴、桂心、香薷、麇舌、高良姜、木瓜11种药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灵枢·五乱》则有“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之论,阐明了脾(太阴)胃损伤是变生霍乱的病理基础,即本病病位在脾胃。霍乱所列诸药后世确定的归经与脾胃的关系,详见表2。 

 由表2可知,诸药在《神农本草经》主治中尚未提及霍乱,但《别录》中均有治疗霍乱的明确记载,而后世本草确认的各药归经又都与脾胃有关。根据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作为感受暑湿、寒湿秽浊之气所致的霍乱,首当湿困中焦,故其病位当在脾胃。《集注》据《别录》所论,将11种药物悉数收入诸病通用药霍乱之下,为后世认定其归属脾胃两经提供了充分依据和便利。故可认为,后世本草确定诸药均归脾胃经,直接利用了早期本草中诸药通用药归纳的霍乱主治药物。

3.黄疸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中茵陈、栀子、紫草、白鲜皮、大黄、瓜蒂、栝蒌(根)、秦艽、生鼠、猪屎列于黄疸病下。黄疸始见《黄帝内经》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溺黄赤安卧者”,“目黄者曰黄疸”。其病以目黄、身黄、溲黄赤为主要症状,多由“湿邪不得泄越”,湿蕴化热,湿热熏蒸,黄疸乃成。故黄疸的基本病机是湿邪为患。依据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知黄疸病位在中焦脾胃。对《普济方》中各种黄疸所列方剂之下注录的脏腑诸证进行统计,黄疸的基本病位同样确定在脾胃[2],与病机十九条所云完全相合。需要指出,现代中医辨证多将黄疸病位确定为肝,是以解剖之肝替代中医脾胃的典型例证,这种背离中医理论确定的疾病脏腑定位,在研究药物归经时当不足为据。见表3。

 

 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茵陈、紫草、白鲜皮、大黄治疗黄疸的记载。大概因生鼠、猪屎临床用之甚少而几无记载,归经也未见论及。逮《别录》续有补充,称栝蒌“主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瓜蒂“治黄疸”,栀子祛“胃中热气”。《药性论》则直言栀子“解五种黄病”,秦艽“瘥五种黄病”。由此可知,后世本草确定诸药归属脾胃经,与《集注》诸病通用药集中列诸药于黄疸之下有直接关系。

4.上气咳嗽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中麻黄、杏仁、橘皮、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细辛、蜀椒、半夏、射干、芫花、干姜、贝母、桃仁、皂荚、白前、桂心、生姜、紫苏子、百部根列于上气咳嗽病下。病机十九条明确指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因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居上焦,故上气咳嗽之病位在肺,后世本草确定的诸药归经也大多集中在肺,见表4。

 

由表4可知,前13种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记载用于咳嗽上气,后7味药在《别录》中明确了治疗咳嗽上气、咳逆上气、咳嗽的功用。显而易见,《集注》因诸药有止咳之功而选择性收入诸病通用药咳嗽上气之下,后世则遵循病机十九条明确的病位,将咳嗽上气通用药的归经一并确定为肺(手太阴)。

5.目赤热痛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中黄连、蕤核、石胆、空青、曾青、决明子、黄柏、栀子、鲤鱼胆、车前子、菥蓂子、荠子、苦竹叶、鸡子白、田中螺列于目赤热痛病名之下。关于眼睛病变的中医脏腑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灵枢·脉度》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受血而能视”,说明肝脏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与肝有直接关系。从根本上说来,肝之经脉连目系,是肝开窍于目的生理或病理基础。故肝经之火可循目系上炎而罹患目赤肿痛,自然目赤肿痛的病位在肝。后世本草确定这15味药的归经情况与肝的关系,见表5。

 由表5可知,这几味药均通过清肝火以明目,用于治疗目赤热痛,故后世医家认定诸药都归肝经。其逻辑关系是,《集注》将15种药物列属“目赤热痛”之下,依据《黄帝内经》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可以确认诸药均治疗中医肝之病变,借以即可得出诸药归肝经的认识。

6.腰痛所属药物归经考察分析

“诸病通用药”中杜仲、萆薢、狗脊、梅实、鳖甲、五加皮、爵床、菝葜列于腰痛之下。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确认了腰与肾的密切联系。《灵枢·经脉》认为:“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指出肾虚是腰痛的基本病机,亦即腰痛的病位在肾。至于后世本草对腰痛所列诸药归经认定的总趋势,见表6。

 

由表中内容可知,除梅实外,杜仲、萆薢、狗脊、爵床在《神农本草经》中已确认有“主腰脊痛”、“主腰背强”等治疗作用,而《别录》则增补鳖甲、五加皮、菝葜治疗腰痛的功用。腰为肾之府,腰痛病位在肾,故后世医家可据此把腰痛之下列属药物一并确定归入肾经。可以看出,诸药归肾经得到诸家本草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和相关论述为疾病准确的脏腑定位建立了历代共同取法的标准,而早期本草学的“诸病通用药”对药物所做系统的疾病分类,把病机十九条等论述通过具体疾病与药物直接联系起来,潜移默化中总结出药物与疾病、疾病与脏腑、脏腑与归经的关系链,为后世确定具体药物归经做好了理论准备,创造了必备条件。可以说,通过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所建立的“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逻辑论证体系,为金元时期建立归经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后世医家分析判断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瑾,梁茂新.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

[2]梁茂新,鞠宝兆.古今疾病脏腑辨证差异性比较,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2):73-76

王瑾博士/梁茂新指导

原文发表在2012年《中医杂志》第8期。

九九中医资讯网(www.99zyzx.cn)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